录取通知书 知识殿堂的“邀请函”
创始人
2025-07-16 06:51:16
0

  孙龙天

  能立在桌面上当夜灯使用的“书灯”、嵌入NFC芯片的数字书、可存千年的“复活”开化纸……每年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亮相时,都会上演一波拼颜值、拼科技、拼趣味、拼底蕴的“神仙打架”。说起录取通知书,中国古代科举放榜之后,也会给登科学子寄递录取通知书,那时候的录取通知书是什么样子的呢?

  最早的录取通知书“金花帖子”

  古代很多“金榜题名”者出自嵩阳书院。

  科举制存在了1300年,登榜者的录取通知书也伴随其千年之久。中国最早的录取通知书出现在唐朝。

  当时的科举考试分为地方与中央两级,即在各州县举行的解试(又称州试)与在都城长安举行的省试。解试后,考生去本州县署衙或贡院外看榜,比较方便;但参加省试后,外地考生无论留在长安等到发榜,还是先回家待到张榜时再去长安看榜,都费钱、费力还费时,家贫的、有事的或自觉希望渺茫的考生,很多匆匆返乡。为此,官府有了一项很人性化的举措:省试出榜后,把榜单发布到各州县,让他们能够就近且及时地知道是否被录取,“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jiā chén,指12天)而周闻天下。”这有点“集体录取通知书”的意味。

  在省试中进士及第,对于考生和整个家族来说是极大的荣誉。大约在李隆基时期,登科考生专门寄给家人报喜用的“泥金帖子”隆重登场。唐末五代时期的文学家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写道:“新进士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于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

  泥金帖子是指用金色涂料书写录取信息的笺简,已是精心制作之物,只因为是考生自行附在家书中寄回去的,还不能算正式的录取通知书。

  唐朝中后期,官方专门寄递给登科学子的“金花帖子”出现了。金花帖子以“阔三寸,长四寸许”的素绫为轴,轴心用金花装饰、金粉书写考生的姓名与名次等。金花帖子更加考究,尤其重要的是,它属于官方正式发放的凭证,被称为“榜帖”,还是通过官方渠道邮寄的,因此被视作最早的正式录取通知书。

  北宋的录取通知书沿用了“金花帖子”,不过文字写在洒金粉的高档纸张“黄花笺”上,还增加了中第者籍贯、家族背景等信息,体现了朝廷对人才的重视,也说明科举管理日臻完善。

  有趣的是,寄给考生的“金花帖子”上,还会详细介绍主考官,从头衔到生辰,甚至父祖的大名也列在上面,主考官还会亲自签名。南宋学者洪迈在公元1192年完成的《容斋续笔·科举恩数》一书中,介绍了北宋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甲科状元、后来成为名臣的孙仅的录取通知书:先列出主司4人的头衔,分别是翰林学士给事中杨、兵部郎中知制浩李、右司谏直史馆梁、秘书丞直史馆朱,还有这些人的签名;接着是4人的生辰、祖讳某,父讳某之类,然后才提到状元本人。

  这种做法既体现了中国古人尊师重教的传统,提醒考生要牢牢记住给自己开启仕途大门、改变人生命运的恩师,甚至恩师的父祖;也鼓励考生继续努力,继承师者的衣钵。

  南宋之后,金花帖子逐渐被简化文书取代。但在整个宋朝,人们都把金花帖子视作珍宝,无论是自家的、高价购来的或是机缘偶得的,都会世代相传,让子子孙孙都能沾文采、得好运。洪迈能如此详尽地介绍孙仅的金花帖子,就因为此帖被他精心收藏。

  苏州昆山的龚氏是宋朝的书香望族,四代人里有7位考中进士。公元998年,龚识及第,是宋朝苏州出的第一位进士。他的金花帖子一直被家人珍藏,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陆游还亲眼见过。甚至到明朝,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在《太平清话》中还提到:“宋朝吴郡士登科者,始于龚识……犹藏登第时金花榜帖。”

  进士及第有金花帖子,各地考试的被录取者呢?在宋朝,他们得到的是金花榜子。这是模仿金花帖子制作的,但不那么讲究,材质多为打磨过的木牌,以1尺半高、6寸宽、绿地缘边的为主。金花榜子个头大,上面写的字却不多,主要是考生的姓名、名次、籍贯之类,很少列出主考官的详细信息。

  古时的录取通知书,经常把考生的父亲、祖父、曾祖的姓名都列上去,有时还要注明是否当过官(仕或不仕)、是否在世(故或存)。这是因为考取功名是光宗耀祖的特大喜事,考生的祖宗三代都有权享受荣光。

  吹吹打打送“捷报”

  明代余士和吴钺共同绘制的《徐显卿宦迹图》中,展现了徐显卿收到捷报后去礼部赴宴的“琼林登第”情景。

  清朝捷报的印版。

  明清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考试的录取通知书都称为“捷报”或“报帖”,老百姓则亲昵地唤它作“喜报”。

  现代人想象的喜报应该是喜气洋洋的金黄色或大红色的。其实,并不是所有喜报都是如此。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还出现过绿色、紫色的喜报,甚至只是白纸一张。录取通知书最后会加盖专门印章,即所谓的“过朱”,以显示权威性。

  清朝时,我国的印刷业越来越普及,录取通知书也与时俱进,出现了刻印版:用标准印模提前印好,留出空白处,确定中榜者后,用笔在空白处把信息填上即可。那时科举鼎盛,考生众多,录取人数也明显增加,使用刻印版能大大提高效率,让上榜者尽早收到日思夜想的喜报。

  刻印版录取通知书一般只用于地方级别的考试,进士及第还是要隆重地书写捷报并由报喜人送达。其实,南宋以后,官府已经开始派专人隆重地去中榜者家中报喜。明朝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在他专门记录当朝典章制度的《觚(音gū,古代酒器)不觚录》中写道:“诸生中乡荐,与举子中会试者,郡县则必送捷报。”

  报喜人又称“报榜人”“报录人”,民间直呼为“报子”。他们至少3人一队,举着彩旗、牵着大马,有时还带着奏乐班子,一路上吹吹打打,像迎亲一般热闹喜庆。这也不奇怪,因为当时人们对“金榜题名”的重视程度很高,与“洞房花烛”是一个级别,并列为古代男子的人生两大喜事。

  报喜人常常会得到很多赏钱。因为寒窗苦读的考生望眼欲穿,终于等来这天大的喜讯,想着前景光明,再穷的人家都不会吝啬,富人更是慷慨,报喜人不仅能拿到丰厚的赏钱,有时还能得到考生家人美食美酒的款待。送喜报如此有利可图,自然是衙门小吏挤破脑袋去争的美差。有时一户人家前后去几拨报喜人,有时无关之人也会主动跑去当“报子”,甚至出现途中抢走喜报、自己跑去求赏钱的。

  得了喜报的人家,自然是极为珍视。或者小心珍藏,生怕丢了损了;或者厅堂高挂,立即蓬荜生辉;大户人家还有供在祠堂里的,以示光宗耀祖。清朝的喜报版幅较大,据说就是为了方便悬挂。

  清朝状元张謇(音jiǎn)的“捷报”保存至今。这张捷报的背后,是他25年考取功名的不易。话说张謇少时聪颖且能吃苦,5岁开始跟随父母学习《千字文》。不管是酷暑难耐的夏日还是天寒地冻的隆冬,他都刻苦学习,一刻也不放松。15岁那年,他考中秀才,可谓是少年得志。但他之后的科举之路并不顺遂,会试屡屡名落孙山。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是慈禧太后60岁大寿,为此特设了恩科。年过四旬的张謇在父亲的逼迫下第5次进京赶考,终于在殿试中被点了状元。

  张謇的捷报是在黄纸上端端正正用墨笔手书的:“贵府少大老爷张謇恭应殿试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及第,钦点翰林院修撰”。“贵府少大老爷”即指考中举人的考生本人。捷报中,不仅写了名次,连官职翰林院修撰(六品)都直接定了下来。这几行字中,“殿”“赐”“钦点”用的是朱笔,以示对皇帝的恭敬。这张捷报保存至今,体现了张謇及其后人对它的珍视,以及当地政府对文物的重视。

  从手写信函到电子邮件

  1909年,《政治官报》收录了北京交通大学第一次考取榜示。

  1905年,延续1300年的科举寿终正寝。在此前后,众多实行新式教育的院校开始出现。比如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1911年清华学堂建成,它们就是后来著名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

  这些大学采取自主招生方式,录取信息经常刊登在报纸上。1909年,负责发行清朝文件汇编的《政治官报》就收录过北京交通大学第一次考取榜示——《邮传部考取铁路管理传习所榜示》。

  在那个印刷已很普及的年代,录取通知书却经常是工整的手写信函,竖排版、繁体字,简单朴素但措辞文雅、内容翔实。

  通知书经常以“迳(音jìng)启者”或“敬启者”开篇。这两个词都是近代官方文书或正式信函常用的套词,“迳”指径直,“启”指陈述,“者”是语气助词,“迳启者”是直接陈述的意思。“敬启者”意思相似,只是更加客气。用这样的词开场,直入主题又合礼节,不显唐突。

  很多大学称新生为“足下”“台端”(古代信札中常见的敬称)“君”,与古代的“老爷”“少老爷”相比,这样的称呼既显示了校方对学子的尊敬,又有新时代的平等意识。例如1931年8月,国立清华大学的一封录取通知书,以“迳启者”开始,把新生称为“足下”,最后是“此颂”“学祺”。最后这两个词是文言信中常用的结束敬语,“学祺”表达了校方对收信者学业有成的期盼。同时期的一份国立交通大学录取通知书,是用印着红字校名的牛皮纸信封挂号寄出的,信封上与内文中,新生的名字后面都加了“君”字。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全国统一的考试招生制度。上世纪50年代的录取通知书是由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统一寄送的,仍是繁体字、竖排版,朴素简洁。后来的录取通知书增加了入学须知,例如告诉家贫路远的学生可以申请交通补助,提醒南方学子北方冬寒要带厚衣等,让小小的录取通知书充满了人情味儿。

  近些年,录取通知书越来越精致。陕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自2007年起都由老教授手写而成,朴实无华,但一笔一画都透着对后辈的期盼。2019年清华大学立体通知书惊艳全国,让很多老校友开玩笑感叹:“自己出生太早了。”不过也有反其道而行的,部分高校追求极简风,将纸质录取通知书改为发电子邮件。

  在西方国家,大学通过电子邮件通知学生被录取很盛行。这是因为西方大学多是宽进严出,进入大学不太难,毕业却非常难,因此大家更看重毕业证书。澳大利亚的多数大学只发电子邮件,经常有很长的附录,详细列明入学规定。学生未必会细读,学校发过去主要为了将来万一出现纠纷,可以此为证。

  当然,邮寄纸质录取通知书的大学也不少,多数是一两张纸,形式大同小异:上方是彩色的大学标识,接着是打印的正文,落款是签名加盖章。有些大学还随寄些小礼物。例如哈佛大学给的是T恤、棒球帽、帆布袋,学生获得的奖学金直接塞在帆布袋中。

  泰国是先发电子信,再寄纸质录取通知书。日本东京大学“慷慨”些,给新生一个小礼包,有印着东京大学地图的文件夹。

  韩国与中国一样重视高考,但通知考生的方式却向西方看齐,1999年起就开始取消纸质通知书,录取与否得考生自己上网查询。学校也给新生邮寄纸质的东西——学费缴纳单!只有外国留学生能够享受到纸质录取通知书。

  古今中外,不管录取通知书的形式如何,都是一张通往知识殿堂的诚挚“邀请函”。它里面蕴含着对莘莘学子勤奋努力的致意,也传递着对考生美好未来的祝福。

  咬文嚼字

  offer等于录取通知书吗?

  人们可能会听到“XX拿到X国X大学的offer(邀请函)”这样的说法,有人觉得不太舒服:“说拿到X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不就得了,还要拽英语!”其实,国外的offer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中国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offer分为有条件(conditional)和无条件(unconditional)两种。美国的offer多数是无条件的,类似于我国的录取通知书,只要在规定时间内接受并支付相关费用就可以拿到录取确认函,成为此校学生。成绩好的还可能拿到财政资助offer,不用再为学费和生活费操心。但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还存在有条件offer,它只代表申请者的基本条件达标,还需要补充资料,例如英语成绩。申请者及时补交所需材料,学校检验合格后才会发出无条件录取通知书。另外,offer这个词,只在英语国家的大学使用。

  时代新风

  革命先驱家乡的当代“报喜人”

  湖南长沙黄兴镇是辛亥革命先驱黄兴的故乡,原名高塘镇,1988年为了纪念他而改称黄兴镇。这里相对偏僻,经济也不发达。每年高考发榜时,黄兴镇邮政所的邮递员龚宇辉,就承担起辛苦却神圣的使命:一次次奔波在山村之间,把一份份录取通知书送到考生手中,为此,他经常一天得跑几十公里。

  考生和家人们都在忐忑中盼着,看到他停在自家门前、拿出通知书时,那份激动无以言表,纷纷拿出花生、瓜子和糖果,和他一起分享这天大的喜悦。他也在这质朴的感谢中忘却了疲劳。“录取通知书承载着孩子一生的梦想与期望,我必须小心翼翼地守护它,确保它能准时送到孩子手中。即使多走些路,也是值得的。”龚宇辉已经如此奔波了30多年,送出大约4000封录取通知书,成了镇上的“报喜鸟”、当代的报喜人。

  本版供图:视觉中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兴森科技涨1.87%,成交额1... 7月16日,兴森科技涨1.87%,成交额18.44亿元,换手率8.59%,总市值239.43亿元。异...
艾比森涨0.68%,成交额31... 7月16日,艾比森涨0.68%,成交额3155.50万元,换手率1.15%,总市值43.41亿元。异...
外交部回应一日企员工因间谍罪获... 据央视新闻消息,7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问:今天上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通用股份涨0.44%,成交额9... 7月16日,通用股份涨0.44%,成交额9608.62万元,换手率1.32%,总市值73.11亿元。...
德科立:2024年DCI产品千... 投资者提问:您好,公司DCI产品2024年接到国际头部客户的千万级的订单,目前订单是否已交付?未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