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笔下的蝗灾和治蝗
创始人
2025-07-16 06:22:09
0

  □戴永夏

  在古代,由蝗虫造成的蝗灾跟水、旱灾害并列为“三大天灾”,不但危害严重,而且频繁发生。公元前707年,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蝗灾就发生在我省的沿黄河地区。蝗灾使大面积土地减产或绝产。至清代,蝗灾的灾情之重、出现次数之多更超过以往。据《清史稿》记载,自顺治朝至道光朝的200多年中,就有八九十年发生蝗灾。而实际数字还要更多些。

  这样的灾难,著名文学家蒲松龄亲身经历过,在他的作品中有真实的反映。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蒲松龄的家乡淄川发生蝗灾。对这次蝗灾的景象,蒲松龄在《蝗赋》中有如下描写:“尔其掩映万村,横亘百市。遮朝阳而晦光,带寒星而鹊起。雷殷殷而云奔,鼓阗阗而阵死。或轩翥而竞去,或回翔而顿止。交股扬眉,磨牙切齿。纷乘匹兮徐行,间箕踞兮遗子。迎旭抖擞,贯甲自喜。衔枚无声,赤地千里。”赋中写道:大片的蝗虫飞来,掩盖了千村万户,遮住了明亮的阳光,忽而如黑云奔涌,声如雷鸣;忽而降落田间,寂然无声;忽而飞走,又忽而落下。落在田间的蝗虫咬牙切齿,在庄稼地里边吃边爬、产卵育子。它们吃饱喝足了,得意忘形,无声无息中就让大片土地荒凉,颗粒无收……

  他在《蝗来》一诗中更形象地写道:“蝗来蔽日影纵横,下上扰扰如雷轰。风骤雨急田中落,垂垂压禾禾欲倾……”进一步写出蝗虫飞来时千军万马之势,让人读之不胜惊骇。

  在蝗灾面前,乡民心急如焚,他们想消灭这些害虫,但又无计可施,有人便求神拜佛,如蒲松龄《捕蝻歌》中所写:“听巫造讹言:蠕蠕皆神灵。况此悉生命,杀之罪愈增……”

  也有人想用驱赶的方法治蝗。蒲松龄在《捕蝻歌》中又写道:“又不图长策,扇逐出近塍。但求离我亩,谓是已清宁。谁知邻人智,亦复似我明。逐之反却走,来往相因仍。以此成柢牾,忿为裂眼争……”有些人目光短浅,只顾自己,把蝗虫驱赶到相邻的田里去,哪知邻家也不示弱,又把蝗虫赶了回来。这样你来我往,争吵不休,反而让蝗虫钻了空子,更加肆无忌惮地毁坏庄稼:“群虫乘其便,两地恣纵横。戈矛还未已,禾黍无半茎。荡然无可竞,罢斗各吞声!”

  蒲松龄对这些不当的治蝗方法进行了批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治蝗见解。在《捕蝻歌》中,蒲松龄提出用烟熏火燎和挖坑填埋的治蝗方法:“我前建蝗策,顺风熏烟瓶。行者已有效,高缈胜旗旌。小蝗无翎翅,此术难概行。但须捕治早,欧诗良可铭。因循不急剪,健跃势弥宏。莫惜方丈地,拔禾为巨坑。同井齐捍御,驱逐如群蝇。一坑几万万,数顷讵足平。”

  然而,蝗灾毕竟是严重的天灾,有时靠人工捕杀也不见效。在这种情况下,蒲松龄也难以摆脱封建迷信思想的束缚,把治蝗的希望寄托在“蝗神”保佑上。他的《柳秀才》一文,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文章中说,明朝末年,青州、兖州一带发生蝗灾,逐渐蔓延到沂州,沂州令深感忧虑。有一天,他梦到一个头戴高冠、身穿绿衣的秀才来访,自称有办法对付蝗虫。沂州令急忙向他请教,他便说:“明天西南方向有个骑大肚子母驴的妇人经过,她就是蝗神。你向她哀求,就可以免除沂州的蝗灾。”沂州令听了,很感惊奇。第二天,他就置办了酒食,来到城南等候。过了一会儿,果见一位梳着高髻、披着褐色披风的妇人骑着毛驴从西南方向而来。沂州令立即给她烧香、磕头、敬酒,并拉住她的驴子不让走。妇人问:“你想干什么?”沂州令说:“请蝗神务必大发慈悲,使我们这个小州县免遭蝗灾。”那妇人说:“可恨柳秀才多嘴多舌,泄露了我的机密。明天我就用他代替,不损你们的庄稼就是。”第二天,蝗虫遮天蔽日而来,但都避开了田里的庄稼,只落到柳树上,将柳叶全部吃光。沂州令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秀才是柳树神……这一故事虽荒诞,却反映了蒲松龄对消灭蝗灾、解除民忧的渴望。

  (作者为济南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太辰光股价跌5.03%,南方基... 7月16日,太辰光跌5.03%,截至发稿,报101.62元/股,成交20.79亿元,换手率10.42...
太辰光股价跌5.03%,汇添富... 7月16日,太辰光跌5.03%,截至发稿,报101.62元/股,成交20.77亿元,换手率10.41...
中央定调!城市发展,五大转变来... 01城市发展逻辑,要变了7月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最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非常重...
金油神策:黄金阶段性见顶 原油...   现货黄金:7月16日,消息面:周二(7月15日),因美元在美国CPI报告出炉后显著攀升,金价遭遇...
东方锆业跌2.04%,成交额3... 7月16日,东方锆业盘中下跌2.04%,截至13:46,报10.59元/股,成交3.81亿元,换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