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有些剧里的文物,太假,看了让人难过。”近日,在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上,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马未都宣布,将参与打造《北平密藏》《惊天夺宝团》《古玩杀局》《潘家园时光机》《藏渊录》第一季5部共400集文物题材微短剧,计划使用该馆真文物作为道具。这一举措既是文化从业者对新媒体领域的一次涉足,也是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探索传播形式的实践。
高龄跨界回应文化传播困境
古稀之年投身以“快节奏”“强情节”“年轻化”为特点的微短剧领域,马未都的选择看似意外,实则与当下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相关。信息碎片化时代,传统文化传播常遇阻碍,而荧屏上部分历史剧、文物剧存在粗制滥造问题,这让长期关注文化领域的他有所思考。他在大会上提到:“我们希望让观众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具体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在历史上的高度。”这一表述反映出其参与微短剧创作时,对文化传播中“失真”现象的关注。
马未都并非首次接触新媒体。2015年起,《观复嘟嘟》系列文化脱口秀以通俗表达解读文化知识,在年轻观众中获得一定认可,豆瓣评分稳定在8分以上,显示出他对新媒体传播方式的适应能力。
资深短剧导演彭继磊表示:“马未都以文化学者身份跨界微短剧,将为中国短视频内容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组系列作品能成为‘银发创作者’突破年龄界限的标杆案例,让文物故事真正‘活’在当代年轻人的手机屏幕上。”
真文物入镜映照行业常见状况
马未都计划使用观复博物馆的真文物拍摄,这一做法在微短剧及传统影视领域均不多见。当前,影视剧中的文物道具常存在细节不准确、质感欠缺等问题,马未都坦言:“现在拍的文物剧道具多是错的,而且东西质量也很差,没有美感。我们会用真文物,只是拍摄时更小心些。”
真文物入镜的影响不只是道具本身。一方面,这要求创作团队在剧本打磨、拍摄流程、文物保护等环节提升标准,以匹配文物的历史价值;另一方面,通过镜头呈现真文物的质感、色彩和形态,让观众更直观感受历史器物的真实面貌与时代厚重感,这种体验与仿制品存在差异。在当前微短剧市场中,部分题材存在同质化问题,而以真文物为载体讲述历史故事,能为提升此类内容的文化质感提供一种思路。
多元叙事搭建文化传承数字桥梁
在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上,马未都提到“跟着微短剧学文物”的想法。其参与的5部作品从不同角度切入文物主题:《北平密藏》关注乱世文物保护,《古玩杀局》涉及收藏圈的真伪辨析,《潘家园时光机》则通过民间市场反映时代变化。这种多元视角拓展了文物题材的叙事范围,让观众能从更多维度了解文物背后的人与事。
编剧张永琛认为,从博物馆展示到微短剧创作,从展签文字到剧情讲述,这一探索本质上是在思考传统文化如何在数字时代保持生命力。当文物进入故事,历史知识融入娱乐表达,文化传播可能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互动。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在创新中寻找与时代接轨的方式,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
上一篇:镇江市委党校启动“调研月”活动
下一篇:消费场景进博物馆“极简办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