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本报记者 张嘉辉
为进一步规范非机动车通行秩序,提升城市文明交通水平,北京市正开展专项治理,剑指包括“越线等待”“骑行中使用手持设备(如拍照)”等在内的十类非机动车交通违法和不文明行为,并拟修订《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将安全头盔佩戴要求从“提倡”升级为“强制”,为骑行安全再筑一道防线。
聚焦治理:
十类行为划定安全红线
此次专项治理行动,精准锁定了十类非机动车骑行陋习,以下行为均被明确纳入治理范围:骑行途中使用手机拍照、浏览信息等分心行为;两人及以上并排骑行占据非机动车甚至机动车车道,阻碍交通;互相追逐、曲折竞驶等危险骑行和竞速行为;在人行横道内骑行,威胁行人安全;利用车筐搭载人员,违反非机动车载人规定;等候信号灯时超越停止线,不按顺序排队;在道路上违规停车滞留、不按规定区域停放影响通行;在非机动车道内长时间低速行驶,妨碍后方车辆通行;擅自进入人行便道骑行,干扰行人通行秩序;饮酒后驾驶非机动车,危害自身及他人安全。
据记者观察,这些不文明骑行行为中,等候信号灯时超越禁止线行为、进入人行便道骑行行为最为常见,在一些周边风景较好的道路会出现骑行途中使用手机拍照行为,而在一些宽阔、车辆较少的道路上,常出现两人并排骑行行为和互相追逐骑行行为。这些高频次出现的行为,正是日常骑行中容易被忽视却暗藏巨大风险的行为。
“无论是电动自行车还是自行车,一些看似‘平常’的骑行习惯,实则是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隐患。”通州交通支队相关负责人强调,“查处并非目的,而是为了明确骑行安全中普遍的‘风险点’。这些行为极易在瞬间酿成无法挽回的事故。通过确立规则、持续宣导和必要管理,唤起每一位骑行者的安全意识,将‘各行其道、专注骑行、文明礼让’内化为自觉行动,共同编织城市副中心安全出行的防护网。”
治理之道:
重心放在源头预防和行为引导
非机动车不文明行为专项治理行动并非以“罚”代管,而是将重心放在了源头预防和行为引导上,力求通过柔性执法与广泛宣教,织密安全骑行的“意识防护网”。比如在通州区的多个重点路口和路段,执勤交警在执法过程中,更注重现场的劝导与教育。对于初次违法、情节轻微的行为,如越线等待等行为初犯时,执勤人员通常会采取口头警告、现场纠正的方式,耐心讲解行为隐患,指导正确做法。
在宣教引导的同时,道路保障也在同步跟进。相关部门正结合治理中发现的问题和市民反馈,对部分非机动车道进行优化调整,清除障碍、完善标识标线,努力为骑行者提供更安全、连续、舒适的骑行环境。
针对“不规范停车”这一痛点,各乡、镇、街道纷纷开展大力整治,如潞城镇采取“疏堵结合”策略,通过施划停车线、设置物理隔离、规范共享单车停放区域等措施,强化管理力度。同时,引导非机动车停放到潞城地铁站D口南侧停车场,缓解周边道路压力。
安全升级:
头盔佩戴,从“提倡”到“强制”
在本次专项治理行动和条例修订动议中,一项关乎骑行者生命安全的重大变化尤为引人注目——《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拟将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佩戴安全头盔的要求,从现行的“提倡”明确上升为“强制”,现阶段交管部门靠宣传和劝导提高佩戴率,但效果有限,本次修订传递出明确的信息,佩戴头盔不再是一个可选项,这不仅是法律条文的升级,更是社会对个体生命安全责任共识的升华。
正确佩戴合格的安全头盔,已被证明是守护头部最有效的手段,通州交通支队强调“电动自行车速度快,保护措施较差,大多数会造成头部受伤,安全头盔对于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而言,是遇到危险时的‘最后一道防线’。”
下一篇:播丑态该叫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