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婷 吴望舒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惠滢
“常听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真正做到这件事时,真的是非常高兴。”近日接受采访时,“喜维”号货轮的船长陈耕跃正在新西兰港口组织卸货工作。对在印尼附近公海成功营救落水渔民的场景,他记忆犹新。
那是在5月11日下午,厦门国贸控股集团核心成员企业国贸地产旗下中厦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厦国际”)全员套派的“喜维”号货轮上,18名船员在不到一小时内完成了一场极限救援,接力串联起一条“生命之链”。
“喜维”号全体船员合影。
切断死亡倒计时
在公海发现一名落水者,无异于“海中捞针”。海面空旷无际,缺乏坐标参照物;加之风浪与阳光反射干扰观察,即便落水者就在百米之内,也极容易错过。
但是当时负责瞭望的水手车孟奎做到了,他用肉眼捕捉到一个“白点”。
“右前方有人落水!”车孟奎紧盯起伏不定的“白点”,做出了判断,他的报告让驾驶舱瞬间凝固。
经再三确认,在船体右前方约1公里处,有一个人趴在约两三米长的白色塑料布上,随海浪飘荡,正用最后的力气向“喜维”号货轮招手。
此时,若“喜维”号继续航行,错过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将很难再精准锁定目标。
“启动人员落水应急预案!”船长陈耕跃瞬间打破沉寂,拉响全船警报,同时向临近海域的新加坡VTS(海上交管中心)、印尼交管中心,报告险情,协调周边船只规避。
中厦国际在第一时间向“喜维”号发送营救指引,全体船员迅速切入应急状态——多年的理论学习与培训演练,迎来实战检验。
此时,这艘正以13节航速(约24公里/小时)全速前进,长约180米、宽约30米的钢铁货轮虽已减速,但受巨大的惯性和4级风浪影响,船体位置已经超过了能看见落水者的区域,“白点”刹那间就消失了。
巨轮与惯性博弈
船长接过船舵,他的目标是在这复杂的海况中,将船位保持在距落水者10米左右的上风向范围内,这样才能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将救生圈抛至落水者所及之处。这绝非“刹车急停”那么简单,全速货轮减速,不仅需要1公里左右的缓冲,还需要根据当时新加坡航道口的海况做出判断,过往船只及周边的碍航物都增加了操作难度。控制船速也并不容易,如果船速过慢,会导致舵效降低、操船困难,无法准确控制与落水者的距离,导致误伤。
陈耕跃一声命令,“喜维”号一个右侧旋回,将落水者重新拉回视线内。此时,船长必须要连续精准地下达操船命令,同时控制好角度。
下午5点半,货轮接近落水者约100米。那个趴在白色塑料布上的身影逐渐清晰,加剧了大家急切的救人心绪。然而此时越是接近,越是性命攸关。
甲板上,4级大风裹挟着海浪扑面而来,“喜维”号大副罗镇华早已浑身浸湿。他紧盯目标,实时跟驾驶台汇报方位。二副、三副同时协助锁定目标,跟驾驶舱实时汇报落水者的方位;水手们早已准备好救生圈、担架等救援设备,分秒待发。
“左舵5度……回舵!”驾驶舱内,船长一边听取汇报,一边精确操控船舵,每一次微调都是意志与技术的较量。最终,这艘庞然大物完美地控制在距离落水者10余米的海面上。
救援现场。
罗镇华谨慎地判断距离,奋力抛掷系绳救生圈,首次抛掷位置不理想,他便迅速拉回绳索,调整角度重新抛掷。所幸落水者还存有体力,他奋力游向救生圈并套在身上。船员们一起回收绳索,将他拉至船体侧面的引水门处。
15分钟后,落水者颤抖地从登船梯攀爬而上,当他最终翻越船舷,落在坚实的甲板上时,船员们这才松下一口气。
落水者历经劫难,竟奇迹般地保存着自己的钱包、身份证件和两台手机。船员们核查后得知他来自印尼,随即将最新情况同步给新加坡VTS和印尼交管中心。
当晚11点,印尼宾坦岛派出的海警船只抵达。“非常感谢你们!”海警代表紧紧握住了船长的手。船员们从海警的转述中得知,这名64岁的印尼渔民在当天凌晨4点左右遭遇约8级风浪,渔船倾覆,他坠入海中,仅依靠一块塑料布漂浮了十多个小时。
船长、落水渔民和印尼警方合影。
专业与信念,解码中国航运精神
事后,福建海事局向中厦国际致函表扬,信中写道,“此次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中,‘喜维’轮全体船员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惠海泽航人本至善’的中国海上搜救精神,得到印尼海岸警卫队的高度赞扬。他们跨越国界践行了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展现了中国船员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国际人道主义关怀,彰显了中国船员和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厦门海事局代表福建海事局授予中厦国际表扬信。
“这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力量。”陈耕跃在采访中反复强调。
此次救援事件,也是多年沉淀的职业积累和公司严格管理的集中体现。中厦国际海事技术业务二部副经理万延文介绍,该公司的船员培训严谨规范,“喜维”号的全体船员都做过岗前职业培训,海上救援的标准和规范作为基本业务常识,早已固化为岗位的“肌肉记忆”。
中厦国际还定期根据中国海事局、国际海事组织的要求开展救生安全的理论和实操培训,将“人员落水演习”“救生演习”以及“紧急救护演习”等项目嵌入船舶日常的实操演练之中。船长、大副等高级船员更是对《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的各项要求了然于心。
在拥有17年党龄的老党员陈耕跃看来,这场中国式的救援行动,有制度根基、有技术支撑、有温情传递,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延伸到公海的体现。在远洋一线,海员不仅连接着各地的港口,更代表国家形象,这份责任感始终贯穿于中厦国际船员的日常工作之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