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李丹 赵明
赵渭滨。“铁松:出门因在行进中,未得家中一信,甚念!你学校的通知到了么?何时入校?望你告诉我!”这是1937年10月24日,身在山西抗日前线的川军122师参谋长赵渭滨写给儿子赵世诚的信。
2014年9月,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赵渭滨名列其中。
7月初,在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望仙场街5号的赵渭滨烈士墓前,成都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秦嘉琦生动讲述了烈士的这封家书故事。
撰写家书时,赵渭滨随部队由山西转战山东参加徐州会战。
经过几天的血战和在战场上的所见所闻,赵渭滨感触颇多,心潮澎湃。于是他提笔给长子赵世诚写了一封长达1700多字的家书,记述了在山西的战斗经过,分析了对时局和未来的认识,以及对赵世诚学业的叮嘱。在这封长信里,一位父亲对儿女的殷切关怀,浸透信纸,也表露了赵渭滨无畏抗战的决心,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我的安危,我自己晓得。这么多人都牺牲得,我又怕什么?”
赵渭滨家书。全面抗战爆发后,赵渭滨随军出川抗日,参加平型关战役。后转战山西娘子关、芹泉、榆次等地。1938年初,赵渭滨随师长王铭章奉调山东前线,3月随部队固守滕县,与日军激战三昼夜,后遭攻入城内的日军机枪扫射,中弹牺牲。
“这封写给儿子的家书,也成为这位铁骨铮铮的抗日硬汉的遗书。”秦嘉琦说,122师出川时,身穿单衣,脚蹬草鞋,武器更是简陋。赵渭滨在信中说:川军的枪等于零,重轻机枪均土造,不能连发,只有以血肉去与敌人机械化的部队飞机炮火碰。结果之如何,不问可知了。
信中,他把在前线看到的一切,一一告诉儿子:“红军之善战,红军之努力,真使东北军、晋绥军、陕军愧死!”并写道:“未来的成功,未来的抗战,恐怕还是要靠共产党吧!”
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满怀信心,对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无限向往,他告诉儿子:“不是希望你作一个普通工程师了事,还希望准备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能够当一个优良的技师!能够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服务!能够在复兴民族恢复失地的工作上作最大的努力,最大的贡献!”
赵渭滨烈士家书中对子女的期望,也成为他们前行的动力。新中国成立后,赵渭滨的三个子女全都从事国防科研工作。
如今,在锦江畔,赵渭滨烈士墓临江而立。2014年,青羊区政府对烈士墓进行了维修改造,加固翻新了墓碑,并在墓碑旁新修了以芝麻白为底座、黑色花岗岩为碑身的墓志铭,对赵渭滨烈士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介绍。墓园广场也更换了护栏,用松柏对墓园进行了绿化,附近的居民和志愿者,还经常前往擦拭墓碑、打扫清洁,缅怀烈士。
(成都市青羊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