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预见能源)
作者 | 柯阳明
编辑 | 杨锐
排版校对 | 甘惠淇
储能“黑马”海辰储能正遭遇“危机”。
据爱企查显示,宁德时代近日以不正当竞争纠纷为由,对海辰储能、珠海市海辰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海辰储能创始人吴祖钰等提起诉讼,福建省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已于6月25日立案,并定于8月12日开庭审理。
这一消息对海辰储能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
据悉,海辰储能成立于2019年12月,总部位于福建厦门,是一家储能电池及系统商,业务专注于储能电池,并不涉足动力电池,这在同行业中较为罕见。
不过,这样一家专攻储能的企业,在2022年电池出货量就达到5GW,2024年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则直接挤进了全球市场第三,市占率高达11%,仅次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两大龙头。
3月25日,储能“黑马”海辰储能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据招股说明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海辰储能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6.15亿元、102.02亿元、129.17亿元,同比增长182.21%、26.61%;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7.76亿元、-19.75亿元、2.87亿元。
成立数年,海辰储能营收快速增长,净利润成功扭亏为盈。对于海辰储能的发展,资本市场同样也表现非常积极,从2021年至2022年,海辰储能在市场上完成了四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国寿股权、北京金融街资本、农银国际、贝特瑞等。最新一轮是2023年7月份的C轮融资,融资金额超45亿元,此次投后海辰储能的估值达到了300亿元。
那为何宁德时代会选择在海辰储能IPO关键节点提起诉讼?其意图是否在于“扼杀”竞争对手、巩固龙头地位?
答案远非如此简单。
据悉,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的渊源可以追溯至后者成立之初。创始人吴祖钰于2016年1月到2019年2月曾在宁德时代担任工程师,在宁德时代工作期间,吴祖钰还入选过宁德时代《2018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部分激励对象名单》,并申请过多项发明专利。
从宁德时代离职后,吴祖钰就于当年12月一手成立了海辰储能。
此外,海辰储能的4位执行董事中,执行董事兼副总经理易梓琦、庞文杰都有着宁德时代的工作经历。另外,海辰储能内部有多名曾经在宁德时代任职的技术人才。
因此不难理解为何宁德时代以不正当竞争纠纷来起诉海辰储能。
事实上,双方早在两年前已对簿公堂。2023年,海辰储能董事长吴祖钰因违反竞业限制协议,向宁德时代支付100万元违约金。随后,2023年11月,据中国庭审公开网公示案件细节,案件当事人张敏是原宁德时代资深电芯系统工程师,掌握众多核心信息。
张敏2021年从宁德时代离职后,来到了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宁德时代最新诉讼提到的公司之一),而在2020年6月,海辰储能就和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签约,该研究所为海辰储能提供引才、育才、研发等服务。
而据公开庭审录像显示,宁德时代多次拍到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的张敏佩戴着海辰储能工牌进出海辰储能厂区,张敏此行为被认为违反了竞业限制义务。并且宁德时代的律师指出,除了张敏,吴祖钰还从宁德时代挖走多名核心技术人才,因此才让海辰储能发展得如此之快,给宁德时代造成巨大损失。
案件结束后,吴祖钰也通过其妻子林秀华向宁德时代支付了100万元违约金。本以为支付100万元违约金即可画上句号,如今看来风波未了。
而在海辰储能IPO的紧要关头,宁德时代再度起诉,是否会阻止这匹储能黑马前进的道路?
有专业人士表示,这场诉讼不会阻止海辰储能IPO的脚步,之前宁德时代也有过许多类似的诉讼,但最后大多是以和解或者赔偿结束,赔偿金额对海辰储能并非难以承受。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宁德时代再度起诉之外,海辰储能当前还面临着另外一个大麻烦——大客户破产。
6月10日(美东时间),美国储能巨头Powin向新泽西州法院申请第11章破产保护。5月29日,Powin就向俄勒冈州政府提交了《停业预警通知》,表示如果公司经营状况未改善,将在7月28日或之前裁撤包括高管团队在内的约250名员工。
而海辰储能在2023年、2024年都与Powin有着合作,2023年与Powin签署了1.5GWh先进储能电池产品框架采购合作协议,2024年则是5GWh储能电池的框架采购合作协议。据海辰储能的招股说明书产品价格显示,2023-2024年海辰储能的储能电池平均售价分别为0.5元/瓦时和0.3元/瓦时。
据此计算,两笔订单价值分别约为7.5亿元、15亿元。此外据招股书披露,海辰储能近年来的盈利增长主要来自海外,虽然当前国内的营收占一大部分,但2024年海辰储能在国内业务的毛利率仅为8.1%,而海外则为42.3%,贡献了绝大部分利润。
而2024年海辰储能才刚刚扭亏为盈,赚了2.87亿元,因此Powin的破产无疑将对海辰储能的业绩造成重大影响。
但无论是宁德时代的再次诉讼还是海辰储能大客户的破产,都是在海辰储能递表之后,招股说明书都没有显示这两个情况。因此在海辰储能在接下来的上市聆讯阶段,恐怕要想好如何回应上市委员会的问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