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低油价周期”真的来了?中国能源市场影响多大?
——访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温馨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赵悦婧
国内成品油价迎年内第六次下调。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称,自7月15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130元和125元。
时间拉回到10天前。当地时间7月5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发表声明称,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中的8个主要产油国决定8月日均增产54.8万桶。
无疑,此次欧派克增产为油价增添了新的下行压力,也引发了市场对全球能源供需格局、产油国博弈逻辑及各国应对策略的广泛讨论。“低油价周期”是否要来了?欧佩克增产,对中国能源市场影响有多大?记者对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温馨进行了专访。
中能传媒:此次8个主要产油国选择在8月增产54.8万桶,官方声明称“鉴于当前市场基本面稳健”,但从能源市场规律看,这一决策背后是否有更复杂的考量?
温馨:通常情况下,OPEC+的增产决策主要基于多重战略考量,包括弥补全球原油供应缺口、维持其在能源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以及实现特定的地缘政治诉求等。此次OPEC+核心成员国日均增产54.8万桶虽超市场预期,但从历史维度审视,这一调整幅度仍属相对温和。在当前全球复苏动能乏力、原油需求疲软且市场普遍预期供应过剩的背景下,OPEC+核心成员国仍决定推进增产政策。这一反常举措表明,此次产能调整可能是市场份额的争夺以及对市场承压能力的战略性试探。
今年,石油市场经历了显著的动荡,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贸易紧张局势和政策变化都影响了市场前景。2022年以来,OPEC+选择减产以支撑原油市场,此次OPEC+选择增产可能出于多重原因考量。第一,当前国际石油供应格局日趋多元化,美国和巴西等非OPEC国家增产强劲,特别是特朗普总统上台后的能源政策有利于页岩油产能释放,对传统产油大国形成市场挤压,OPEC+核心产油国更需释放疫情间闲置产能,通过产量调节维持市场份额,压制竞争对手。第二,相对于IEA和EIA,OPEC对未来需求预期更为乐观,认为经济前景基本稳定,供应宽松预期被夸大,如需求韧性、地缘风险未纳入考虑。此次增产,是对市场供需平衡的谨慎测试,也为后续政策增加灵活性。
中能传媒:结合今年以来油价从高位震荡下行的趋势,此次增产是否会让国际油价进入“低油价周期”?短期(未来3-6个月)和长期(1-2年)的关键影响因素分别是什么?
温馨:如果OPEC持续增产,将加剧供应过剩预期,国际油价有可能进入低油价周期。短期来看,未来油价主要受到季节性气候、OPEC+产量政策、地缘政治风险、金融市场投机、库存与炼厂需求、新兴经济体工业活动等因素影响。2025年下半年,随着夏季出行旺季对汽油、航空煤油需求增长,油价仍有65美元以上较强支撑。中东局势和俄乌冲突仍是油价波动关键变量,若冲突反复,油价在可能有短期内上冲态势。若地缘局势降温,OPEC增产节奏推进,原油基本面过剩担忧仍将逐步兑现,引发油价进入下行通道。
中能传媒:市场有观点认为,当前油价已接近部分产油国的“成本线”,这一说法是否准确?若油价持续低迷,可能引发哪些连锁反应?
温馨:由于生产成本和财政平衡点不同,油价下跌对不同的产油国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首先,当油价低于65-70 美元/桶,相当部分的核心产油国财政危机风险加剧。若油价持续低迷,OPEC+面临财政危机与债务违约风险,后续可能将由增产转向联合减产策略,维护市场稳定。其次,上游投资进入紧缩区间,可能引发能源企业破产与大规模并购重组。最后,低油价将促使沙特等产油国加速新能源转型进程,降低对石油收入的依赖。
中能传媒:此次增产及油价下行对我国原油进口成本、能源贸易结构会带来哪些直接影响?是否会改变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节奏?
温馨:布伦特油作为全球定价标杆,与迪拜油价高度联动,国际油价下行对我国提供了双重战略机遇。一方面,我国迎来了以低成本布局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窗口期。另一方面,增强了我国在采购俄罗斯、伊朗等折扣原油时的议价优势。然而需要警惕的是,长期低油价可能带来结构性风险:首先,新能源产业的经济效益将受到挤压,削弱其市场竞争力;其次,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可能萎缩,导致国内产能增长乏力,加剧进口依赖风险。这就要求我国在把握短期成本优势的同时,必须统筹考虑长期能源安全战略。
中能传媒:从能源转型角度看,国际油价波动是否会影响国内新能源替代的节奏?石油石化行业应如何与新能源发展形成协同?
温馨:国际油价波动对国内新能源替代的影响呈现阶段化差异和领域分化。交通领域的新能源替代对油价反映最为灵敏,低油价将使得燃油车经济性回升,但由于电动车优惠政策和电池成本下降等因素,油价波动影响可以部分抵消。
在发电领域,风电、光伏平准化度电成本已在多数地区低于燃煤电厂,因此新能源替代对原油价格波动的敏感性较低。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推动。“双碳”政策、风光大基地建设、碳市场发展等政策刚性因素将推动新能源发展,提升化石能源使用成本。总体长期来看,国际油价波动对国内新能源替代影响有限。
责任编辑: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