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叶竹盛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刑辩律师
编辑 | 苏米
大连工业大学一则看似稀松平常的学生处分公告,一夜之间引爆了舆论。一个女生因为与乌克兰电竞选手的一夜情事,有关影像在网络传播,学校认定女生有辱校誉和国格,作出顶格的开除学籍处罚。
各报刊和网站已经发表了诸多理性的讨论文章,指出了大学校规的一些规定本身就不合法,超出了法定的可以开除学籍的情形。还有些过时的不合理规定,例如未婚发生性关系的也可处分。大学作出处罚的程序上也有所失当,涉及隐私的处罚内容,不应实名。
《大连工业大学学生违纪处分规定》截图还有人指出,女生的行为与校誉和国格无关,女生隐私被侵犯,本来就是受害者,不能动辄上纲上线。当然,也有不少人支持大学的处罚决定,认为无论如何,涉事女生出轨与外国人发生一夜情,都是不道德的行为,应当处罚。
大连工业大学开除女生的处分决定,最大的问题在于,逾越了道德的制度性惩罚的边界。
学生的学籍受法律保护,学校开除学生学籍,实质上是对学生进行制度性的法律惩罚,只能依据法律规定做出决定,而不能根据私德进行处罚。大学当然可以制定校规开展自主管理,但也只能是对国家法律所规定的情形进行细化和明确,不能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自行规定开除条件,否则便是违法的无效规定,不能作为开除依据。
根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在校外个人性事上的道德问题,并不属于学校可以开除学籍处分的情形。因此虽然有校规,但大学实际上是变相对个人私德问题实施了制度性的惩罚,逾越了道德惩罚的边界。
这正是此次事件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个人的道德问题在什么意义上可以成为制度性惩罚的依据?惩罚的边界何在?
《我们与恶的距离》剧照不可否认,人是道德的动物,通过道德尺度自我审视是人的本能,甚至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德行。除了自省,人们也会根据自己的道德观念感召、教化或是评价他人。这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化机制,道德感召力因此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向上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但是道德并非只有积极的一面,也可能异化为钳制他人的道德大棒,导致社会的思想观念更为僵化、人性更为不宽容、制度也更为严苛;道德大棒之下还可能造就大量虚伪之人,道德成为矫饰虚伪的面具,所以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
防止道德异变为钳制工具和虚伪矫饰的关键是,要严格限定根据道德实施制度性惩罚的边界。民间的道德议论并不可怕,各有各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水准,众声喧哗,街谈巷议,这是民间舆论的常态,也是任何一个人必须面对的社会环境。可怕的是道德议论可能引起的制度性惩罚。
因此关键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因为道德问题动用公权力处罚一个人?官员没有管住下半身,当然应该处罚;教师有违师风师德,更是底线问题;运动员、演员这些公众人物,一旦发生私德问题,也都有相应的惩罚。对于这些道德惩罚,大家并不觉得不妥,那么一个普通的女大学生和其他普通人也应该受到同等要求的道德惩罚吗?
现代政治的文明进步就在于不再单纯依据道德作出制度性的惩罚。制度性惩罚的依据只能是法律。当然,法律并非全然外在于道德。法律将一部分失德行为也纳入法律处罚的范围,对道德划了两条处罚边界,一条是公德,一条是违法的失德行为。
公德是指超出个人私域的有损公共利益的失德行为。你在家里不管多么不讲卫生,垃圾堆积如山,法律也难以介入,他人也难以非议;但是一旦家里的卫生状况溢出到公共空间,导致楼道恶臭,导致楼栋消防危险,他人就有权介入,要求停止不讲卫生的行为。
涉事女生的闱中秘事,即使出轨导致男友伤心,即使是鲁莽不负责的一夜情,但毕竟还是私事,无碍公共利益,法律不应介入。民营企业的劳动者存在出轨等个人作风问题的,一般情况下企业也不能解除劳动合同,否则便是侵害了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应当给予赔偿。
法律划定的第二条道德惩罚的边界是只能处罚违法的或是转化为法律规定的失德行为。
当然法律上处罚的大部分失德行为都存在公德问题,但也有小部分可能不涉及公共利益或是存在争议,但因为法律有明确规定而应受法律处罚。例如聚众赌博行为,本质上是赌徒通过赌博处分自己的财物,不过是游手好闲、贪图不劳而获的私德问题,因此有学者提出法律不应处罚仅涉及私德问题的赌博行为。
当然,对于赌博的研究指出,赌博不仅是私德问题,赌博泛滥可能造成二次犯罪,也可能造成经济秩序的损害,所以小赌怡情无伤大雅,但是严重的赌博就不止是私德问题,应当受到法律惩罚。
还有就是聚众淫乱行为,一些国家已经废除了聚众淫乱罪,理由便是该行为只是小范围内的私德问题,不应处罚。我国刑法上仍然保留该罪名,但是实践中对该罪名适用的条件做了严格限定。目前来看,聚众淫乱行为也可能有损公共利益,因为聚众淫乱可能导致一些疾病传播。
我国在猴痘病毒传入后发现,这类病毒的国内感染者九成以上都是男同性恋者,因此加大了对男同聚众淫乱行为的打击力度。实践中几乎没有女同性恋聚众淫乱的案件案发。除了这类行为本身相对较罕见以外,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女同之间的性行为发生性病传播的风险较小。
除了上述法律划定的可以实施道德的制度性惩罚的两条边界以外,还有另外一种正当的惩罚情形。那就是失德行为有违行为人自身角色的内在道德要求。
图源:pexels例如民营企业的普通劳动者如果有好赌问题,一般也不能开除;但如果是财务人员好赌,那么就可能累及企业的财务安全,有违财务人员可靠、诚信的岗位要求,企业当然可以根据好赌的私德问题开除财务人员。强调教师要奉行较高的师德师风准则,也是因为教师本身的角色伦理问题,教学本身就是言传身教的活动,教师个人的严重私德问题无疑可能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对于学生而言,以学生作弊为例,我国刑法和教育部的规章规定了国家考试中作弊属于违法甚至犯罪的行为,但是对于一般的考试,例如学校自行组织的各类考试,考生作弊并不属于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而是单纯的道德问题,但是大家对于学校处罚作弊的决定,显然不会有任何质疑。
原因在于,作弊违反了作为学生作为学习者这个特定角色的内在的道德要求,学习者最重要的内在道德在于努力学习,而作弊是投机取巧,有违学生角色道德,所以可以处罚学生甚至剥夺其作为学生的资格。
大连工业大学涉事女生的个人性事问题不属于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角色的内在道德要求,不能因此剥夺学生资格。
大连工业大学/图源:大连工业大学官网除了上述三种允许根据道德作出制度性惩罚之外,私德行为不应该成为惩罚依据,人们可以议论、评价,甚至直接批评一个人的私德问题,但是不能强行要求纠正,更不能动用权力实施惩罚。
但是根据道德问题剥夺一个人的荣誉和奖励则是容许的,甚至是应当的。很多人可能混淆了道德惩罚和根据道德剥夺荣誉两种情形。政府官员、公立学校教师、国家运动员、演员等公众人物如果发生私德问题,一般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甚至撤职等比较严重的惩罚。但是这种惩罚的实质与前述三种情形不同,本质上是对荣誉和奖励的剥夺。
公务员、公立学校教师等公职人员的身份来自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委托,因此公职身份本身就是一种荣誉。享受荣誉者应当奉行比一般人更高的私德标准,所以私德有亏之人,不应享受超过一般人的荣誉,这也是基本道理。运动员、演员等各类公众人物虽然通过自己的技能脱颖而出,但是他们的公众名望也是来自公众的认可和赞誉,因此也是一种奖励,若私德有亏则可剥夺。
涉事女生的学生身份本身不是一种荣誉,也不是一种奖励,而是她受教育权的一种体现,也是她个人学业成绩符合要求所取得的结果,是女生享有的受法律保障的一种资格,学校不能轻易剥夺。但是如果大学根据涉事女生的私德取消三好学生称号,取消保研资格,追回奖学金等奖励性的待遇,那么这类处理则具有正当性,不至于招致严重批评。
大连工业大学开除李某某学籍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