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记者 唐朝金 王磊彬 吴春波
张克瑶 秦龙 夏晨翔 关帅康 郑棋文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经济数据,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出席发布会,并介绍202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当日,大河财立方安排多路记者采访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解读上半年经济数据,分析下半年及未来发展潜力和持续发力点。
贾康:上半年态势符合预期,全年5%增长目标“希望很大”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3%。对此,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表示,这一增速符合年初设定的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导向。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表现略强于二季度5.2%的增长。
对于完成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贾康持乐观态度表示希望很大,同时他也谈到“压力因素和不利条件是存在的”。
他认为,当前经济有亮点,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局部领域仍面临困难。此外,结构性问题、发展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如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啃硬骨头”的难度依然存在。
贾康认为,下半年的关键在于形成政策“快变量”与未来几年需完成的300多项改革任务“慢变量”的接力和合力。“如果能把这两方面结合好,今年实现5%左右的目标就很有希望,也能为未来发展奠定承前启后的良好态势。”
余淼杰:GDP实现全年5%左右增长,基本是板上钉钉
“上半年GDP增速5.3%,是一个非常好的数据。”辽宁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淼杰说。
从一二三产业协同方面来看,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高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并且在今年上半年GDP中的比重达到55%。余淼杰认为,由此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发力点的态势,已经形成。
数据显示,分经济类型看,今年上半年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股份制企业增长6.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4.3%;私营企业增长6.7%。“这表明目前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力来自民营企业。当然这也与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或者垄断行业竞争性的环节有关。民营企业的规模与国有企业相比,往往规模比较小,也比较容易拉动起来。”
余淼杰表示,今年上半年GDP实现5.3%的增长,对于GDP全年完成5%左右的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各项数据分析来看,应该说GDP完成全年目标,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
田轩:当前中国工业经济活力强劲,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上半年中国经济总体保持稳定运行,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展现出强劲的韧性和活力,在面临诸多外部挑战的情况下,非常不易。”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表示,这得益于政策的有效引导和市场的积极应对,证明我国经济的基础坚实,调控机制灵活,为下半年持续向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对此,田轩认为工业生产增长较快,表明当前中国工业经济活力强劲,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此外,技术创新驱动效应显著,企业信心增强,预示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稳固。同时,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也反映出我国稳增长政策的精准发力,市场主体的积极作为,共同推动了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验证了我国经济韧性和潜力。
“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市场需求不断回暖,企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将从供需两端共同发力,促进经济循环更加畅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为下半年经济持续向好提供有力支撑。”田轩说。
徐洪才:上半年表现超预期,建议加强积极财政政策、宽松货币政策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今年上半年经济表现超预期,尤其是第二季度,灵活的外贸出口、稳健的消费增长、韧性较强的制造业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他看来,保持供给侧与需求侧平衡方面,以制造业为核心的整个产业链,都表现出了很强的韧性,坚实国内的工业能力、制造立国得到了进一步检验。
“究其原因,其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二是‘两新两重’工作稳步推进持续激发内需潜力。”徐洪才说,前者表现为社会融资迅速增长,为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以旧换新、设备更新及“两重”项目建设,也为下一步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对于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徐洪才认为,应进一步加强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执行力度,同时要给民营经济提供更多支持和助力,促进民营经济通过“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宏观经济发展韧性。
陈耀:上半年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加速,长期趋势特征已显现
今年上半年,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西部地区增长4.8%,而东部地区下降0.8%,东北地区投资下降1.9%,呈现出“中西部加速、东部东北收缩”的特点。对此,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表示,总体上判断这是短期政策效应与长期结构性调整并存,但长期趋势特征已显现。
他分析称,从短期因素看,一是“西部大开发”“中部加快崛起”等政策,使中西部近年持续获得基建投资、产业转移补贴等支持,而东部地区更注重高质量发展,投资增速自然放缓;二是项目集中落地。中西部符合“两重”的重大工程,如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进入建设高峰期,推高投资数据。
从长期趋势看,产业由东向西的梯度转移,制造业向成本更低的中西部迁移是长期过程。此外,中西部城镇化率提升、消费市场扩大,吸引更多投资。因此,当前数据反映政策红利释放,但中西部崛起和东北转型压力将是中长期现象。
崔东树:以旧换新政策,促进车市消费效果显著
“上半年,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以旧换新推动的汽车家电等消费对经济促进效果显著,推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以下简称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汽车消费从2020年的3.94万亿元上升到2024年的5.03万亿元,突破了2018年至2020年连续3年徘徊在3.9万亿元的局面。
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287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汽车消费额4638亿元、同比增长5%;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7649亿元,增长4.8%。1—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458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汽车消费额23468亿元、同比增长1%;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221990亿元,增长5.5%。
崔东树表示,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的持续支持,在车市效果显著。期待未来能有长效的强力接续政策出台,比如推动新能源车下乡、优化C7经济型电动车驾照申领、鼓励结婚购车等,通过拉动购车消费,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李宇嘉: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从上半年房地产数据可以看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但止跌回稳的趋势是不变的。”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从去年到现在,70城房价同比指数均持续收窄,触底态势明显;其次,经历前期连续3年的回调,新房销售面积和金额的跌幅,目前跌幅已到个位数,已开始探底和触底,量在价先,量触底了,价格将随后触底。
对于房地产未来发展趋势,李宇嘉表示,首先看新房。新房供给侧改革,推出高品质住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卖旧买新的住房改善型需求还有很大的潜力,这是新房价格止跌的基础。其次看二手房。二手房占比不断攀升,显示存量时代已经到来,而各热点城市新市民、年轻人规模较大,住房自有率较低,刚需开始转向二手住房,潜力也很大。
杨德龙:稳增长政策有望持续加码
“我国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55万亿元,同比增长5%,为GDP增长提供有力支撑。我国通过有效拉动内需,对冲了外部复杂的经济环境,支撑经济延续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杨德龙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于下半年经济发展态势,杨德龙提出,我国先后实施稳楼市、持续活跃资本市场等举措,有效提升了居民家庭财富,带动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在当前外部存在较多不稳定因素的环境下,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要加力巩固,稳经济增长政策有望持续加码,进一步推动经济温和复苏,同时推动物价温和上涨。
姬永锋:从投资风向看中国经济结构在持续优化
财经“大V”、广东林锐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姬永锋表示,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增长7.5%,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8.6%,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结构在持续优化。
从深层次因素看,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发展方式在转型,新旧动能在转变,传统行业投资相对来讲比较饱和,一些产能要出清,比如房地产投资今年上半年继续下降。
姬永锋告诉记者,他每一年都会走访三四百家上市公司,通过走访上市公司,发现前沿科技、产品、商业模式等。那些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往往是因为这里有最先进的生产力。
“上半年,通过走访上市公司发现,高质量发展投资潜力非常大,新质生产力领域展现出蓬勃的动力。”姬永锋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的不断升级,那些低附加值、低水平的技术及商业模式注定要被市场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匹配新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及匹配先进生产力的商业模式。
更多大咖解读
等你扫码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