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山穹剑)
7月10日,西太平洋的海风裹挟着硝烟味,一场号称"史上最大规模"的跨国军事演习正在上演。美国纠集19国空军,出动约300架军机,在第一岛链至第二岛链间拉开架势,这场名为"部队重返太平洋"的战略性演习,被美军视为检验其酝酿三年的"敏捷部署"作战理论的关键之战。
从参演规模来看,美军此次确实下了血本。300架军机的阵容中,包含约200架战机,其中五代机F-22约20架、F-35约80架,其余则是F-15、F-16等四代机,另有100架左右的预警机、侦察机、加油机等保障机型。但这样的兵力配置,在西太平洋当面的东大空军面前,显然相形见绌。
美军此次演习的核心底气,源自其精心打磨的"敏捷部署"作战理论。该理论主张将兵力分散部署于第一、第二岛链的多个机场,通过快速机动实现"打了就跑"的战术效果。为此,美军甚至修复了天宁岛、贝里琉等二战时期的废弃机场,试图构建分布式作战体系。但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这种战术早已难掩致命缺陷。
首先,分散部署意味着防御漏洞百出。美军不可能为每个简易机场配备完整的防空反导系统,这使得解放军的远程火力可轻易突破其防线。东风-26导弹射程达5000公里,轰-6N携带的东风-21弹道导弹及长剑-100巡航导弹可覆盖4000公里范围,足以精准摧毁第二岛链及北海道、澳大利亚北部的机场设施。10米精度的跑道破坏弹只需命中每条跑道的起降关键位置,就能让简易机场陷入两三天的瘫痪状态。
其次,后勤保障压力陡增。分散在多个机场的战机需要油料、弹药及机务支持,而跨越数千公里的补给线极易成为打击目标。部署在第二岛链的战机执行一次攻击任务需空中加油3-4次,庞大的加油机群在歼-20面前形同移动靶。歼-20在空警-500指挥下,可深入加油空域实施猎杀,每击落1架加油机,就可能导致3-6架美军战机因燃料耗尽而坠毁。
再者,指挥协同难度飙升。不同机场起飞的战机需在空中完成编队,复杂的调度不仅消耗大量燃油,更使编队在协同阶段成为防御薄弱点。解放军可利用电子战飞机对其通信系统实施干扰,进一步瓦解其作战体系。
面对美军的"敏捷部署",东大早已构建起多维度的破阵之法。在战略火箭军与空军的协同配合下,一套立体打击体系已然成型。针对第一岛链的琉球群岛、菲律宾等基地,东风-15、东风-16导弹可实施"洗地式"打击,1-3米精度的爆破弹能精准摧毁机堡及战机;待敌机升空后,歼-20可凭借隐身优势逐个清除,随后歼-11、歼-16机群在歼-10C掩护下,对地面目标展开毁灭性打击。
更令美军头疼的是,东大815A型电子侦察船的出现,让这场军演沦为"透明演练"。舷号793的"天王星"船携052D桂林舰南下澳洲,在国际水域对"护身军刀-2025"演习实施抵近侦察。该船虽无火力配备,却能被动截获美军的雷达信号、通信频谱等核心电子情报。这些数据不仅包含雷达工作频率、调制方式等关键参数,还能为东大电子战系统提供宝贵的对抗依据。美军明知其情报被收集,却因顾忌国际法而不敢贸然驱离,只能眼睁睁看着侦察船在国际水域合法"围观"。
815A的优势在于被动监听能力,它无需主动发射电磁波,即可记录分析美军演习中的各类电子信号。这种"静默侦察"模式让美军陷入两难:关闭雷达和通信系统则无法演练实战流程,保持开机则等于向东大输送核心情报。此前,815A曾多次跟踪美军航母,其专业的情报收集能力令美军防不胜防。此次伴随052D驱逐舰同行,更凸显东大对远洋侦察任务的保护力度,彰显出大国底气。
美军这场筹备数年的军演,最终可能沦为东大军队的"实战教学案例"。通过侦察卫星、战略预警雷达、长航时无人机等设备,解放军可全面掌握演习动态,分析其战术缺陷并针对性完善应对策略。正如美军跨越两任政府筹措5亿美元打造的"实战检验",反而为东大提供了免费的演练样本。
从本质上看,美军的西太军演既是对东大反介入能力的试探,也是其维持区域霸权的挣扎。但在解放军体系化作战能力面前,
300架军机的阵仗终究难掩其战略焦虑。随着歼-20量产、东风系列导弹升级、电子战能力提升,东大在西太的反介入/拒止体系已日趋完善。美军试图通过一场演习扭转颓势,注定只是徒劳。这场跨越万里的军事博弈,最终将证明:任何试图围堵东大的企图,都将在强大的国防实力面前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