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至12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率领的上海市代表团,在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的陪同下,深入日喀则市定日县、萨迦县、拉孜县学习考察,察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展,了解对口支援项目落实推进情况,紧密结合谋划“十五五”发展,认真倾听当地干部群众的想法建议,更好助力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新民晚报》刊发题为“上海援藏三十载 社会力量在行动”的专题文章,讲述了包括上海复星公益基金会(下称“复星基金会”)在内的多家上海社会组织、民间力量积极投身雪域高原建设的动人故事。复星基金会以乡村医生项目、驰援定日地震救灾、支持西藏光彩事业发展等公益行动,展现了复星“助天下”的初心和企业社会责任。以下是报道节选。
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正式启动。1995年5月17日,上海首批援藏干部启程赴藏,开启了为受援地贡献力量的新篇章。至今,已有10批次、共计903名干部赴藏工作,书写了无数沪藏同心的援藏佳话。
30年的上海援藏事业,让日喀则发生了沧海巨变,也见证了沪藏两地人民结下深厚情谊。取得这一成果的背后,是上海援藏干部们的无私奉献,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其中上海社会组织、民间力量功不可没。以公益慈善为载体,一份份爱心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援藏事业的大江大河。
助乡村健康“守门人”提升业务水平
2024年,上海市民政局在全市范围内遴选了40个慈善属性强、社会关注度高、惠及民生实的“慈善+”项目,统一冠名为“善暖申城”项目。其中,复星基金会发起的乡村医生项目入选,这一项目究竟起到了何种作用?要从千里之外的日喀则乡村卫生院说起。
白玛是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吉定镇卫生院的一名村医,她在去年第二次参加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的考试。“往年自学起来比较费劲,也没有系统全面的备考信息,而今年备考过程就感觉挺有规律的。”白玛说,他们加入了一个学习群,群里有老师提醒学习,每天抽出1小时下班时间看视频课,感觉进步很快,所以对这次考试能够通过充满了信心。“我感受到作为一名基层医生的责任,希望通过提升自己的医技,更好地为乡亲们提供医疗服务,守护他们的健康。”
2024年9月,“上海慈善周”启动仪式上直播连线白玛村医
帮助白玛能够顺利备考的,正是复星基金会。为积极响应国家和上海对口帮扶西藏及日喀则的号召,该基金会从2012年开始对西藏地区开展医疗帮扶、应急救灾、防疫支持等项目,累计投入1300万元。
郭帅是基金会派驻西藏日喀则市卫健委开展乡村医生项目的代表,他回忆了走访中发生的故事。在夏鲁村,郭帅遇到了一位女村医,这位1996年出生的姑娘是高中学历,除了村医这份职业以外,她还在拉孜县城宜必思酒店前台工作,前台是上一休三,旅游旺季时工资能够达到6000元左右,平时收入差不多3000元以上,所以其休息时间兼顾着村里的基本公共卫生工作。
“这种情况也算是县里比较特殊的村医兼职情况,其他大部分村医是半农半医状态。”郭帅说,与其说他们是医生,倒不如说是公共卫生临时工作人员,毕竟他们很少给村民看病,会一些基本的常见病症知识,通过县里培训学会了重点人群关照的工作要求,做好记录和通知,就是他们岗位工作的主要职责所在。如何让他们提升业务水平,并且打开专业的晋升通道,就成了基金会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自2023年新一轮西藏帮扶项目启动以来,复星基金会就在当地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对卫生院的设备进行补充,捐赠了除颤仪等物资。除了满足当地提出的硬件需求外,乡村医生项目通过“龙门梦想计划”,为日喀则市参加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考试的45位乡村医生进行了专业的考前培训,帮助提升基层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
复星乡村医生项目的代表郭帅(左)与当地医生交流
复星基金会理事长李海峰表示,从2023年连线启动新的帮扶措施以来,基金会加大了在日喀则地区的支持和投入,乡村医生项目现已全面覆盖上海市对口援藏的五个县。“将继续围绕基层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做深入的需求挖掘和提供解决方案。”
第十批援藏总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彭一浩说:“3年来,上海援藏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沪藏民族团结一家亲’、乡村振兴为主题,共组织青少年‘手拉手’、夏令营等各类活动51场,参加人数近2000人次,举办沪藏两地交流交往交融活动130余场。未来,上海援藏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大力推进沪藏两地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和公益项目,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0年转瞬而逝,站在这一时间节点,回望两地携手历程,更加让人确信,这场跨越千里的深情约定,必将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续写出更加动人的华章。
2025年1月,复星基金会联合多方爱心力量向定日地震灾区驰援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