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走进丰台区云岗街道张家坟村智慧农业园,推开一间不起眼的房门,仿佛步入了实验室,到处是颜色深深浅浅的“土”以及叫不上名字的各类专业设备。
这是“科技副村长”张士超带来的博士工作站。在这里,农业新质生产力正悄然改变着村里宝贵的300亩农用地,并将创新成果不断向外辐射……
2024年,丰台创新推出兼职“金融、科技、法治副村长”机制,精准匹配专业人才与乡村需求,当年6月,凭借在生物技术领域的专长,以及对智慧农业的热切向往,鼎侬(北京)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张士超正式上任张家坟村“科技副村长”,并将企业的博士工作站落地村里。
脱下西装,深入田间地头,张士超很快就发现了制约村庄农业发展的“堵点”:村里约300亩农用地地力欠缺,村域里产生的枯枝落叶、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处理难。而这些,正是他们企业所长——其突破外国垄断自主研发的“高温快速酶解技术”,大有用武之地。
一个托盘内,盛放着十多种不同颜色的有机肥。工作站的张常福博士给记者介绍它们成为有机肥之前的身份:残枝落叶、甘蔗尾叶、柚皮、桑树枝、豆制品滤渣、餐厨垃圾、鸡粪、河塘污泥、餐厨垃圾……这些废弃物在生物技术的“魔法”下,仅需4小时就能变废为宝,成为高效有机肥。
这些有机肥,正悄然改变着张家坟村的土地:智慧农业园南部,120亩稻田,阳光下禾苗郁郁葱葱地伸展向上……你很难想象禾苗下的土地曾经是一片复垦地。2024年,通过丰台区农业农村局的品种资源对接,村里首次引种了“天隆优619”旱稻,在博士工作站对土壤“把脉开方”下,当年亩产就达到了865斤。
“这产量,在北方尤其是北京,绝对是惊喜。地力问题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废弃物处理难题也解决了!”张家坟村党总支书记徐绍辉很是自豪。村里的枯枝落叶、秸秆不再是负担,而是宝贵的资源,为村里农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富含养分的有机肥源源不断还田,显著提升了土壤的肥力、改良了土壤结构,旱稻高产,院子里的黄瓜、西红柿不仅高产口味还更好了,智慧农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采摘者。
而对于张士超来说,有了和张家坟村的深度合作以及落地实践,这项“高温快速酶解技术”已经开始辐射全国:新疆的棉秆、广西的中药残枝、贵州的板蓝根药渣、重庆辛辣的火锅厨余……“4小时内统统变废为肥”。
一场农业与科技的双向奔赴,在丰台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今年,双方还将共同打造一座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示范园,升级博士工作站引入尖端技术和人才,搭建智慧平台,构建“土壤健康大数据+精准施肥”决策系统……
丰台区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该区56个村已配备59名“科技副村长”,他们有的是董事长、总经理,有的专攻智能机器人,有的来自丰台科技园高精尖企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关键驱动力。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