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历经8个月闭馆改造升级,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近日恢复开放。开馆季遇上暑期档,大中小学生密集而往,感受烽火岁月,触摸家国记忆。
地道土墙的粗糙触感、“飞虎队”机舱内的真实景象、中共七大的会议室场景……抗战馆中,处处可见参照档案还原的历史细节,让学生们对那段决定民族命运的历史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从虚实交融的沉浸体验,到裸眼3D的视觉冲击,再到电子书的智慧联动,在一系列“声光电”融合的互动中,课本里“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描述,变成了可感可知的画面。在深刻共情中同频前人心跳,爱国情怀也在血脉深处奔腾涌动。
红色研学别样“红”,各地也纷纷上新。有的发布红色旅游线路,用一辆公交串起红色资源;有的将红色巴士与主题红船相结合,奉上一堂堂“移动党课”;还有的打造“重走长征路”体验区,生动还原爬雪山、过草地等历史场景……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化产品,让人秒回烽火连天的斗争岁月,也读懂了今日一切的来之不易。而这些不仅仅是一段段历史,更代表着一种精神传承。这份情感一旦被唤醒,便有如种子扎根沃土,指引一代代人拼搏奋进、勇毅向前。
网络上有一句流行语——“教育在这一刻完成了闭环”。大意是指,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总会让人在现实中的某个瞬间突然意识到什么,当课上所学与眼前所见联系起来时,那就是教育的真正完成。今天的年轻一代,没有经历过山河飘摇的岁月,未曾体会过“一穷二白”的窘迫,但在一场场红色研学的“信仰之旅”中,他们会更好理解我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那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炽热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终会穿越时空,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
“七七事变”爆发88周年前夕,北京高校师生来到卢沟桥畔,“行走的红色研学思政课”鼓舞着年轻一代。历史从未走远,呼唤我们用心解读;未来不是虚妄,全凭你我亲手创造。期待各地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上好这堂写在民族记忆深处的“大思政课”,让这一抹红永远炽热、永远明亮。
图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