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董秘俱乐部)
精彩预览
导读
★
本文来自安徽某制造业上市公司董秘亲口讲述,由作者整理而成。
两年多的 IPO,艰难的成长。
“我们决定启动IPO了!材料你来准备!”
彼时,我刚进入公司半年。
老板开了个小会,拉着我满目豪情。
但我心里一慌。
不是因为自己没做过而胆怯,而是因为知道这件事会吃掉我至少两年的时间、掉五年的头发、背不知多久的责任。
现在回头看,企业上市对一个董秘来说,不仅是所谓成长的机会,更是一场拉锯、试探、硬着头皮干下去的系统工程。
这不是一篇软文,也不是什么“教你做事”。
我只是想讲讲我亲身经历中,那些容易被忽略、但更容易翻车的地方。
希望你看完后,能避掉几个坑,少走几段弯路。
01 最早的难题
我最早遇到的难题,不是财务、不是合规,而是没人把话说清楚。
一开始我觉得,准备IPO不就是整整材料嘛?
好,那招股书谁写?——券商写。
财务报表谁填?——会计师填。
律师意见书谁出?——律师出。
那要我干什么?——我协调一下就行呗。
直到第一次内部会议,我才意识到,不是没人写,而是大家写得完全不一样。
财务说我们的收入是项目完工百分比确认,业务说我们是货到开票,律师那边更是连收入模式都没写清楚。
更离谱的是,几年前和某个供应商签的框架协议,约定了返点、写了附加条款,现在业务说从来没执行过,但财务说有时候确实执行了,最终乌泱一群人来问我:
“哥,这事要怎么写啊?”
我也一脸懵。
这时候我才明白,董秘是那个得把所有人拉到一条船上、用同一种语言把话说清楚的人。
这个工作没人会帮你做,因为你不是真正负责内容的人,但最后信息披露出问题,你一定跑不了。
从那之后,我做了三件事,直到今天我还在坚持:
1.所有业务线的核心数据,我要求至少每季度开一次统一口径会,财务、法务、审计全部参加;
2.所有历史协议、合同、口头承诺,我要求做文字记录,并写明执行与否;
3.所有会计口径变更、财务异常波动,必须写原因分析文档,附上负责人签名。
这三件事在材料阶段可能觉得麻烦,但到了问询的时候,做好这些准备的你,就不会像别人只能太息一声:完了……解释不清。
02 最后悔的事
最后悔的事,是前期没有自己亲自审报表。
我们是制造业,有几十种产品线。
财务报表厚厚一摞,我当时也没细看,只是让会计师和财务总监对了一遍,结果递交申报材料以后,交易所问我们:存货增长40%,但营收只涨了10%,原因是什么?
我才意识到,这不是一个财务解释能解决的问题。
它背后牵涉到采购策略变了、产能规划调整了、一部分是客户定制产品的备货,一部分是系统管理的问题。
但那时候我们已经提交材料了,只能赶紧补说明,来来回回的问询,全围绕几个数字展开。
我后来明白了,财务报表不仅是财务看的,也是董秘必须要会的。
我不是会计,但我得能把每一笔大额变动解释给人听懂——而不是说:问财务去。
我的经验是先看变动、再看趋势,最后看关联。
先看变动:哪个科目大幅涨跌、哪个比率看起来不正常。
再看趋势:三年数据排起来,哪一年的结构变化最多。
最后看关联:比如应收账款涨了,现金流是不是跟着差了?净利润高了,毛利率变了吗?这些数据的逻辑之间有没有矛盾?
此外,我还给自己做了一份月度异常点清单,每个月让财务报表出来后,董办先去跑一次初步分析,然后跟财务约半小时过数,最后才由我自己搞。
一年下来,业务和数字我都能理顺。
03 问询阶段,才是破防的开始
所有人都说IPO最难的是材料,其实不是,最难的是问询。
因为你写材料时,所有人都给你时间、都说可以再润润——
但问询来了,要求我们五个工作日内回复,一个问题可能就要查几年前的合同、调历史数据、甚至找早就离职的员工取得证明。
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被问供应商集中度变动原因,我们回答随着业务扩大,供应商体系逐步优化。
交易所第二轮问:请说明20xx年采购第一大供应商为什么在20xx年(为保护隐私隐去时间,实是两年后)未再合作的原因,是否存在纠纷或价格波动?
这时我们才翻出来,当时那家供应商出过一次货期延误,后来被采购部拉进了观察名单,但并没有正式文书说明,也没正式终止协议。
我们只能补了一堆会议纪要、邮件往来、当年对账函,最后才勉强过关。
这个问题教会我:
在IPO过程中,没有小问题,所有历史上的没披露过口头决定走流程但没执行的事,都要自己一件件捡出来。
更重要的是,你要自己下场去捡。不要等中介问你、监管问你、投资者问你再回头补,太晚了。
我现在习惯每周盯一次风险备忘录,从各部门收集模糊事项,分为披露类、佐证类、内部核对类三类处理。
IPO期间我们做了近70项风险备忘录,虽然有些最后没披露,但我们心里有底。
04 最难搞的是跟老板拉锯
老板:“我要这样那样……”
董秘:“别啊,不能这么写……”
我写招股书最大的心理负担,不是财务口径不统一,也不是法务交资料慢,而是有些东西,老板不愿意说真话。
比如某笔对外投资,结果是亏了200多万的,公司后来内部认定是战略试错,不计入主营损益。
老板说:“这个就一笔钱,别写那么细吧?”
我只能一点点劝:“如果不写,问询来了更麻烦,倒不如我们自己主动写清楚是投资策略调整这些。”
再比如我们有个客户其实是老板朋友的公司,但已经合作了好几年,也不是空壳,老板说:“这种倒也不用算关联交易,差不多得了……”
但我翻了合同、查了董监高关系、还找律师确认,最后还是把这个客户单独列在招股书附注里。
老板开始当然是不高兴,但后来也没再提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一件事:
你不能跟老板对着干,但你必须守住底线。
你的底线,就是你愿意签字负责的那条线。
每当我被老板拱着搪塞时,我会反问自己一次:
这句话,如果交易所问我来源、问我证据、问我责任人,我能不能圆下来?
如果答案是不能,那我就去想办法说服他,哪怕改成模糊的表达,也不能留下口实。
这不是我董秘想当倔驴,这是不得不自保。
05 招股书写完后,是另一高压的开始
很多人以为招股书披露完、拿到受理通知书之后,董秘就可以松口气了,其实不是。
到那时候,我才真正开始每天半夜梦见自己是不是漏了哪个附件公告?是不是什么地方还没审到?
比如有一次我们临时换了一位董事,因为个人原因请辞,以为只要发个公告就行,结果没多久电话就来了:
是否影响董监高稳定性?是否影响上市审批?
我当场冒汗。
赶紧组织了补充会议纪要、内部说明、董事会意见书等等,一套流程走下来,又折腾了四天。
由此我才意识到,在IPO过程中,任何一个高管异动、合作合同签署、客户异常波动,都会被放大成“是否影响上市审核”的问题。
你得每天盯公告敏感项,不管是谁起草,自己都要最后审一遍,甚至得制定内部发布前置的审议制度,所有公告都要提前一天给董办这边review。
这种压力,可能持续一年,也可能三年。
现在公司上市已经快三年了,IPO过程也持续了两年多,这两年我真的是咬着牙、靠团队一起走下来的。
回过头想,如果再让我做一次,我会把全部的重点都至少提前一年准备。
我说的准备不仅仅是准备材料,还是准备心态、制度、团队和底气。
这里给需要准备IPO的董秘同行们一些过来人的建议:
制度落地:把内控制度从纸面落到流程,谁审、谁批、谁归档,责任必须明确。
数据统一:财务、业务、法务口径完全统一,绝不能临时找说辞。
资料归档:所有合同、协议、往来单据,有电子和纸质留档,随时可以追溯。
风险排查:历史事件一条条梳理,能解释的准备解释,不能解释的考虑披露,坚决不要有侥幸心理。
团队节奏:一月一个节点,每个时间点都要知道该干什么,按部就班地走,但尽量别走回头路。
06 终:你有价值,你有意义。
上市这事,董秘是最容易背锅的人,也是最容易被看见价值的人。
我曾无数次怀疑自己干这行到底图啥,但当那天我们敲钟、我收到那张盖了章的受理函——
我知道,我值得。
如果你现在正准备IPO、已经在路上,或者刚开始当董秘,那我想对你说一句话:
你不孤独,也不是在做表面文章,你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护住一家公司的长期价值。
针对董秘的学习需求,董秘俱乐部提供一个很好的自我提升机会,我们的线下课程《董秘实务操作研修班》课程整合行业资源,提供人脉、资本服务、业务交流,助力董秘提升,欢迎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