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转自:上观新闻
在浦东金杨新村街道云山路与德平路地铁站出口处,今日早高峰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骑行有范 停放有规”城管公众开放日活动。
只见城管执法队员、街道网格工作人员、企业运维人员、新时代文明劝导员、社区志愿者齐上阵,现场讲解规则、指导摆放、倡导文明。一位居民在体验后感慨:“看似简单的停车管理,背后需要大量精细化和人性化措施。”这正是金杨新村街道面对“非机动车围城”难题,凝聚多方力量寻求破局的生动缩影。
作为6、14号线换乘枢纽,云山路站日均客流量巨大,早高峰非机动车停放量常超2400辆,日流转共享单车近1300辆次。此前,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大面积被占用,人车混行隐患突出,相关投诉高发,更被列为浦东新区“C类非机动车围城严重站点”。面对单纯依靠执法清运难以根治的痼疾,金杨创新思路,探索出一套“政府+企业+地铁站点”共治的精细化治理方案。
这套治理方案的核心在于精准施策与协同发力。针对拥堵最突出的7、8号口,街道实施分色划区、责任到企,为美团(黄)、哈啰(蓝)、青桔(绿)专属划线,明确企业运维责任归属。同时,增设高峰时段临时“蓄车区”与居民专用停放区,并设置清晰禁停标识,从源头引导车辆分流停放。
在运维模式上,突破性实行“一家清三家”包干责任制,根据站点淤积情况分配包干区域,考核清理效能形成正向激励。通过明确清理标准,赋予企业自主运维权限后,清运车辆每日7点开始作业,确保11点前完成站点清空。为提升运维车辆周转效率,巧妙利用地铁站北侧50-100米处的空置区域设置短驳区,可容纳约700辆单车。淤积车辆装车后仅需行驶数十米即可在短驳区卸车暂存,待高峰过后重新投放,大大提升了作业效率。
此外,在7号口等关键区域设置电子围栏,采取违停锁车告警,并实时监控运维车辆轨迹。即将于8月上线的数字化综合平台,将实现对单车数量与订单数据的精准监测,为智慧调度提供支撑。
记者还了解到,金杨新村街道街道通过“金杨家园”公众号、社区电子屏、宣传栏以及“7·15城管公众开放日”活动契机,建立非机动车文明停放线上线下宣传全矩阵,持续发布“文明出行倡议书”“停放示意图”和治理成效。活动现场设置展板、发放资料,执法队员以法规权威剖析乱停隐患,文明劝导员则以春风化雨的态度传递文明理念,引导市民从“被动管理”走向“主动遵守”。
如今,这套创新体系的治理效应逐步释放。云山路地铁站共享单车类投诉从今年1月的5件,2月的3件,骤降至5、6月的零投诉。
金杨新村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钱佳敏表示:“非机动车停放秩序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与市民形成合力。开放日虽然只有一天,但我们将持续深化精细化治理,让高效、快捷、有序的出行空间成为金杨的常态。”此次活动不仅向市民普及了文明停放理念,更生动展示了城市管理背后的智慧与不懈努力。金杨新村街道的成功实践,为破解超大城市地铁站点“非机动车围城”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金杨方案”。
原标题:《上海这一曾经的非机动车围城严重站点,为啥最近两个月能实现零投诉?》
栏目主编:戎兵
来源:作者:文汇报 唐玮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