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以前总觉得环保是政府的事,现在成了义务监督员,才真切感受到每个人都是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家住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丽景小区的赵振刚手持聘书,难掩兴奋。这是通化市生态环境义务监督员体系建设中的生动一幕。
为满足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近年来,通化市生态环境局创新建立生态环境义务监督员体系,通过建强队伍、完善机制、拓展监督,动员广大市民投身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问题,深化生态环保社会行动体系,构建全民参与新格局,为美丽吉林建设注入基层动力。
广纳贤才:构建多维监督队伍
2024年11月,通化市生态环境局微信公众号上的一则生态环境保护义务监督员招募信息引发热议,短短一个月时间,大量市民踊跃报名,最终,113名来自各行各业的环保热心人士脱颖而出,接过了沉甸甸的聘书。
据了解,这支队伍的组建暗藏“巧思”,既有通过公开招募搭建的“网格式”群众监督体系,他们覆盖社区、乡村等基层单元,筑牢监督根基,又有依托“初建美志愿者服务队”等环保社会组织抽选的“延伸式”专项监督员,专攻环境治理重点领域,更有打破部门壁垒吸纳的自然资源、住建、水利等部门骨干,形成“引导式”专业监督力量,他们不仅在各自领域的政策制定、项目谋划、行政执法中充分融入环境监督考量,还会在必要时协同参与重大环境监管行动,实现多方力量的有机联动。
“多渠道组队让监督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群众的‘火眼金睛’与专业的‘行业视角’实现了无缝衔接。”通化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马博峰介绍。
机制先行:打造闭环工作体系
“发现企业偷排污水该如何固定证据?农村垃圾乱堆乱放该向哪个部门反馈?”在六五环境日监督员专题培训会上,在场的义务监督员正认真记录要点。
为让监督员 “会监督、能监督”,通化市创新“集中+随机”“授课+交流”培训模式,依托六五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等重要纪念日开展集中授课,结合督导帮扶、生态环保督察等任务,对相应人员开展随机性教育,并适时开展监督员交流活动,互通有无,共同提升。自组建以来,通过线上线下累计培训500余人次。
监督效能的发挥,离不开顺畅的反馈机制。每年年初,市生态环境局都会明确监督重点,监督员则根据自身特点和关注重点补充监督内容,制定年度义务监督工作计划,形成 “全局有方向、个人有侧重” 的工作格局。发现问题后,监督员不仅要“挑毛病”,更要“开药方”,以“一题一策”形式反馈至义务监督员办公室,由办公室建立问题台账,向有关部门及时反馈,纳入各自监管渠道并推动解决,认真做好监督反馈问题的下半篇文章。
成效显著:全民监督绘就生态画卷
“河岸边有漂浮物,已拍照上传。”“这家企业门口的排水沟有异味,建议排查。”如今,在通化的城乡角落,义务监督员的身影随处可见。半年来,已累计收集各类生态环境问题线索86条,经核查属实并推动解决48条,问题解决率达83.9%。
在“走遍通化、看遍山城”活动中,监督员们化身“生态侦探”,走访22个社区、14家企业、26个乡村,开展180余次群众访谈,记录问题线索100余条;在“走进通化”环保宣传活动中,他们又变身“绿色讲师”,向2000余名公众普及环保知识;在全省生态环境问题帮扶排查专项行动中,118名监督员投送7批次信息,涉及工业废水排放、农村垃圾治理等28类问题,推动相关部门将平均处置时长缩短至 3.5个工作日。
从河道清淤到企业治污,从垃圾分类到扬尘管控,义务监督员的参与让生态治理更精准、更高效。下一步通化市将依托“绿动吉林”志愿服务平台,进一步建强队伍、完善机制、拓展领域,让义务监督工作走深走实,以“精细实”的作风、“短平快”的效率、“美新亮”的成效,携手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通化,为建设美丽吉林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