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漫步下厝河畔,绿草如茵,碧波荡漾。在该河道祥荣荔树湾段岸边的中水回用出水口,一股来自闽中污水处理厂的中水不断涌出,流入下厝河,用作生态补水。
闽中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24万吨,经过提标改造,处理后的中水已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每天,经过厂内加压泵站,处理好的中水经过地下管道流入城市内河。
“以前,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直接排放入海,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启动中水回用项目后,可以补充城市内河景观用水,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市木兰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业务经理陈艳艳介绍,中水回用项目设计补水规模为每天20万立方米,建设补水线路10.4公里。目前,往市中心补水管网已建成投运,下厝河、下戴河2条河道。下一步还将向南郊沟、宫口河补水,让更多城市内河“活”起来。
中水回用,润了生态美了城,这是我市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以木兰溪综合治理统揽绿色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让水资源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助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厚植生态底色。
为推动全社会节水,我市积极谋划,靠前行动,统筹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等,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率先打造全省首个覆盖海岛旅游度假区的全域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城市。
立足可用水资源短缺实际,我市在湄洲岛实行全岛污水收集全覆盖、建设中水回用池、生态补水管线、提标扩容改造污水处理厂等措施,加大城市绿化、市政杂用等领域再生水的利用力度,每年可循环利用再生水约150万吨。2022年12月,湄洲岛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县区入选全国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名单,并于2023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中期评估。
节水载体建设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撬动全社会节约用水的有力支点。截至去年,我市通过改造节水设施、实施节水项目、强化用水管理制度执行等措施,全市累计建成11家省级节水型企业、1家节水型高校、51个节水型小区;组织开展177家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创建审核工作,其中31家单位建成第一批节水型单位,146家单位待省级审核。
同时,我市依托全国首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东圳水库积极开展水情教育系列活动,全年开展各类宣教活动12场,接待参观人数3万人次,在全社会营造节约水、珍惜水、保护水的良好氛围。我市先后获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全国2022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全媒体记者 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