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刘润
每周一,都是我们这个小破公司开周会的时间。每次周会,我们都会回顾数据和上一周业绩,针对需要改进的地方,一起讨论解决方案。
太具体的细节,就不展开说了。不过,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个挑战:如果你找不到问题的真实原因,而是从问题直接跳到答案,往往容易陷入误区。因为答案可能是猜测、随机或蒙对的。
所以,作为一个业务负责人,归因能力特别重要。不仅如此,我越来越觉得:
归因能力,才是一个人、一家公司,持续进步的底层能力。
为什么这么说?我给你讲两个故事,讲完,你就明白了。
第一个故事,关于“闹鬼”的机房。
自从许多年前,听微软的一位前辈讲过之后,我至今都对这个故事记忆犹新。
有天,一位大客户打来电话,说每到深夜,机房服务器就会蓝屏报错,只能重启。前辈沉吟片刻,说你派一位同事守在机房。遇到蓝屏,就用相机把错误代码拍下来。我们研究一下。客户同意了。
但第二天,一切正常。工程师守了一晚,服务器连声咳嗽都没有。大家都松了口气,也许是某个偶然bug,自己修复了。可就在工程师撤出机房当晚,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服务器,在黑暗中又一次幽幽地亮起了蓝光。
(机房蓝屏示意图)我们再次建议客户派人,但结果没什么不同。只要有人在机房,服务器就老实得很。人一走,它就开始“发作”。简直就像“薛定谔的服务器”。你一观测,它才会“坍缩”成正常。
故事讲到这里,你是什么感觉?是不是也和当时的我们一样,感觉有什么神秘的力量作祟?如果是你,你又会怎么办?
我再给你讲第二个故事,关于一辆“挑食”的汽车。
一个男人,打电话给汽车公司的客服。他说,“你好,我怀疑你们的车有毛病,我要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
客服马上坐直,“您说。”
“每天,我都会开车去买冰淇淋。但是,你们的车不喜欢巧克力口味。”
“……您说什么?”
“我发誓。每次,我把车停在门口,只要买香草冰淇淋,回来就没事。只要我买巧克力冰淇淋,回来就一定熄火。”
有意思。每天下班,临时停车去买冰淇淋,只要买香草口味,车就没事。可一旦买的是巧克力口味,回来车就准熄火。
又是两件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事,被联系在了一起。
怎么办?
有人可能会说,这还不简单。服务器有人才正常,那就一直派人守着呗。买巧克力味的冰淇淋汽车就熄火,那就不吃了呗。
是的。这些,都是“怎么办”的答案。它们能解决当下的麻烦,但代价,是继续稀里糊涂,一头雾水。再次出现类似情况,只能一遍遍去尝试不同方案。
当你不知道“为什么”的时候,所有的“怎么办”,都是拍脑袋,行动,会困难重重。
我们揭晓答案。
关于服务器。当时,前辈也直挠头。但他没有马上想“怎么办”,而是在脑海里,一遍遍地复盘服务器运行的每一个环节。突然他问,“晚上在机房,工程师会做什么呢?”客户莫名其妙,“就是什么都不做啊。在那里坐着。”
嗯……想象一下。带着点加班的抱怨,工程师进门,开灯,开空调。坐下。
对了。开空调。
前辈如释重负:“你们平时,晚上是不是不开空调?”
所以,服务器蓝屏的真正原因,不是:没人陪着。而是:温度太高。
机房里的机器,对温度特别敏感。尤其是夏天。白天有人在,空调开着。但晚上不开空调,就会导致机器过热,出现蓝屏。工程师在就不会蓝屏的原因,也是因为他开了空调。
而汽车熄火的原因,说出来也很简单:时间太久。
巧克力冰淇淋的制作时间,比香草冰淇淋的时间长。那辆老车的引擎恰好有个毛病,熄火后超过某个“时长”,就无法立刻启动。
所以,你看。“有人陪着”和“服务器正常”,“巧克力口味”和“汽车熄火”,这两件事,总是同时发生。这在逻辑上,叫“相关性”。但“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很多时候,我们解决不了问题,就是因为被相关性迷惑了,错把线索当成了原因。
归因能力,就是一种穿越“相关性”,精准找到“因果性”的能力。
有时候,人和人之间认知的差距,就体现在归因能力上面。面对同一个结果,你的归因比我更准确,你的认知就比我更高,解决问题的概率就越大。
那么,如何训练归因能力?两个特别简单的步骤。
1)养成一个习惯: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办”。
怎么办,是我们面对问题时,最本能的反应。孩子成绩下滑,怎么办?——报补习班;对手低价竞争,怎么办?——我们也降价;公司流量没了,怎么办?——赶紧去买流量,去请大V。
但是,“怎么办”指向的是“解决方案”。找到真正的“原因”之前,任何由简单归因、甚至不归因得到的“解决方案”,都可能是一个新的、更大的坑。
这就好比,你在路上看到一个人突然昏倒。如果你心里只有“怎么办”,你可能会立刻冲上去给他做心肺复苏。但万一,他不是心脏问题,而是低血糖,或者脑溢血呢?你的“好心”,就可能造成最坏的后果。
一个合格的急救者,一定会先检查生命体征,判断“为什么”会昏迷,再去采取相应的行动。解决商业问题,也是一样。先诊断,后开方。
2)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手感”。
但是你的归因,不可能每次都正确。那又该怎么办?
验证。积累。
在你自己的工作领域里,刻意地先问“为什么”。然后,把你基于归因找到的解决方案,付诸行动,再用新的数据和反馈,来验证你的“归因”到底对不对。
如果对了,恭喜。你的认知,就深了一层。如果错了,那更要恭喜。因为,你排除掉了一个错误答案,离真相又近了一步。
所谓“实践出真知”,就是这个道理。
有时候,成熟,从来不是背下多少“解决方案”,而是看透了多少“背后的问题”。
与你共勉。
观点 / 刘润 主笔 / 景九 编辑 / 歌平 版面 / 黄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