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报)
转自:中国环境报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生态环境局因地制宜化解群众诉求,针对近年来投诉较多的异味、噪声扰民问题,积极探索快速解决纠纷新路径,通过深入攻坚,直击“痛点”,找准“平衡点”,有效化解了异味和噪声扰民难题。
养殖异味如何消除?从及时清运到系统整改
盛夏时节,畜禽养殖异味问题随气温升高愈发突出。南通市通州区聚焦“房前屋后”环境整治,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养殖异味难题启动专项攻坚,从及时清运到系统整改,直击夏季养殖污染治理“痛点”。
有群众反映十总镇东场村王某养鸡场异味扰民,南通市通州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赴现场查看。该个体养鸡场从事蛋鸡养殖,目前存栏蛋鸡9000余只。养殖场每个鸡棚西侧均建有鸡粪收集池,鸡粪平时用于周边村民肥田,现场有一定气味。
为找出思路,围绕“鸡粪未及时清运导致气味扩散”的核心问题,南通市通州生态环境局提出,将原每周两次清运调整为每日一次,确保收集池无隔夜堆积粪便,切断异味源头。同时,南通市通州生态环境局及时跟踪进展情况,养殖户当日即联系清运车辆加密清运频次,目前已落实“日产日清”,现场异味明显减弱。
周边村民反馈,近期农田施肥时异味扩散情况已得到明显改善,执法人员将持续通过巡查巩固治污效果。
无独有偶。在石港镇乐观村,养殖场溢流造成污染,村民向南通市通州生态环境局投诉。执法人员赴现场发现,该个体养殖场从事生猪养殖,目前存栏生猪110余头。养殖场建有一个化粪池,畜禽粪便大部分用于周边村民农田,但因近期大雨及该化粪池较小导致化粪池污水溢流至东侧小河内。
经多方协调,整改当日即组织人员封堵溢流口,调用吸污车对小河漂浮物进行打捞,同步投放微生物制剂降解水体污染物;要求养殖户对化粪池进行改造,避免雨季混流。
目前溢流口已封堵,小河水质已逐步恢复,化粪池扩容改造施工正在进行中。
鸡鸣狗吠“交响乐”如何破解?既要村民生计,也要宁静生态
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通州十总镇十总居村民刘某家的300多只公鸡此起彼伏地“引吭高歌”,加上窗外邻居家大狗的阵阵狂吠,让张先生更添几分焦虑。
在不少人心目中,鸡鸣狗吠是田园牧歌不可或缺的动人音符。然而,随着村民家庭养殖规模的扩大,以及部分村庄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些曾经令人感觉亲切的“田园之声”正异化为影响生活品质的生态难题。连日来,南通市通州生态环境局频繁收到涉动物噪声的信访投诉,其中近七成指向鸡鸣狗吠。
“我们祖祖辈辈都养鸡,怎么突然就成污染了?”面对整改要求,村民刘某看着自家热闹的鸡棚,满是不解与委屈。对她而言,饲养家禽是重要的经济补充,也是延续已久的生活习惯。然而,对于像张先生这样追求宁静环境的新村民来说,这份“乡愁”却成了现实的困扰。
包含传统养殖在内的乡村经济与宁静生态,难道注定无法和谐共存?
面对新挑战,南通市通州生态环境执法三局联合十总镇相关部门,细心研讨并尝试实施解决方案,力求在尊重传统与保障安宁间找到平衡。
首先科学划定功能版图,通过调研划分“生态宜居区”与“集中养殖区”。在村落外围划定专门养殖带,既保留农耕传统,又让核心居住区重获静谧。并且在修订村规时增设“养殖区域管控”条款,激活村规民约活力。
同时,邀请畜牧专家开展圈养技术培训,引导养殖户用隔音棚、定时投喂等方式减少噪声扩散。在敏感区域安装简易分贝监测设备,当鸡犬之声超过55分贝时,村委会将介入调解,用数据为争议提供客观标尺。
寻求传统生计方式与现代居住环境需求的“平衡点”,不仅关乎一镇一村安宁,更是在为乡村振兴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南通市通州生态环境局积极探索,让“乡土之声”和谐融入新时代的乡村生态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