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其昀 黄文丽 冉硕
社会融资规模作为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核心指标,其合理增长与结构优化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安徽省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与融资结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韧性与增长潜力。
安徽省社会融资规模的总体发展情况
“十四五”时期,安徽省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推动金融体系更加高效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安徽省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经济省份,近年来,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社会融资规模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社会融资规模涵盖银行贷款、债券发行、股票融资等多种渠道,是衡量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增长动力的核心指标。从历史数据看,安徽省社会融资规模十年间实现显著跃升:2013年增量为4969亿元,2024年增至11827亿元,位列全国第六,彰显强劲融资能力。
安徽省社会融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2024年全国社融增量32.26万亿元,安徽省占比3.67%,与GDP全国占比3.8%相匹配,体现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水平适配。与东部发展省份江浙对比,安徽省社融增量低于江苏(28852亿元)、浙江(26418亿元),差距主要源于经济总量与金融市场化程度。
人民币贷款作为安徽省社会融资的核心组成,也是支撑实体经济的核心力量。2024年增量为8200亿元,占社融增量比重高达69.33%,苏浙两省均超过77%,江苏贷款规模更是接近安徽的3倍,显示出对实体经济的深度支持。2024年末,安徽省人民币贷款余额8.6万亿元,同比增长10.68%,增速居全国第2位,高于全国平均3.07个百分点。行业分布主要有制造业贷款,连续28个月保持20%以上增速,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普惠小微贷款方面,通过“皖美伴飞”专项再贷款等工具,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资金;绿色贷款方面,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安徽省绿色贷款余额为1.22万亿元,同比增长44.4%。安徽省绿色金融发展势头强劲,绿色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持续上升,在支持经济生态协同方面发展积极作用。
在债券融资方面,2024年安徽企业债券规模为346亿元,占社融比例为2.92%,全国这一比重为5.92%。企业融资仍以银行信贷为主,金融体系对间接融资的依赖度更强。2024年安徽省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达2973.4亿元,在社会融资增量中占比25.2%,同比增长12.3%,占比和增长率均高于苏浙,反映出安徽省对政府融资的依赖度更高。政府债券以新增专项债券和再融资债券为主要构成,新增专项债券发行1694亿元,占比57%,为规模最大的债券类型,资金重点投向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交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四大领域,合计占新增专项债券的63%,另有152.59亿元专项债券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主要用于铁路、水利等重大基建项目,通过“杠杆效应”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推动安徽交控集团、安徽省港航集团等主体在交通、水利领域的项目落地。再融资债券发行1151.8亿元,占比38.7%,主要用于偿还到期政府债务本息,以缓解地方财政短期偿债压力。
在股票融资方面,2024年安徽省社会融资规模中股票融资合计110亿元。全年新增境内上市公司7家,其中沪深交易所4家、北交所3家,合计完成首发融资22.34亿元,虽较2023年略有下降,但北交所上市企业数量与江苏、浙江并列全国第1位,显示出安徽在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方面的突破。
安徽省社会融资规模的区域经济影响
首先,社会融资规模的扩大意味着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从而推动安徽省经济的稳步增长。2024年,安徽省GDP规模达到50625亿元,位列全国第11位,同比增长5.80%,显示出较强的经济韧性。这一增长部分得益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尤其是人民币贷款的扩张,使得企业能够获得更多资金用于生产和发展,进而带动整体经济活动的活跃。
其次,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促进了安徽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在过去的几年里,安徽省的三次产业结构持续调整,第三产业占比逐年上升。2024年,安徽省第三产业占比达到41.5%,较前一年有所提升。这一变化与金融资源的流向密切相关,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的融资增长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推动了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此外,安徽省在2024年10月至2025年3月期间,通过省市县三级协调机制,累计为小微企业授信4035.2亿元,放款2993.4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占比34.8%。这一举措不仅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也促进了创新创业和就业增长,进一步优化了经济结构。
最后,安徽省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有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经济中心,在2024年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其GDP规模远超省内其他城市。安徽省通过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了其他城市的经济发展。芜湖、马鞍山等地在制造业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部分得益于金融体系对这些地区的支持。
问题与挑战
融资结构失衡是安徽省社会融资体系的突出矛盾,间接融资占比长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中占近70%,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占比不足10%。这将导致双重风险:一是金融风险向银行集中,制造业不良贷款率偏高,行业波动易冲击信贷质量;二是资金供需错配,制造业升级、科创研发等长期项目需稳定中长期资金,但银行信贷多为中短期且受抵押限制,许多项目因资金短缺而延缓。
企业发债能力薄弱制约直接融资,根源在于企业资质与信用环境的双重约束。全省AAA级发债企业不足20家,集中在能源、交通等传统领域,新兴产业达标企业不足。中小企业因规模小、盈利波动大,难以满足发债门槛,少数达标企业也因区域信用认知偏差面临高发行利率,形成“资质不足—成本高企—发债意愿低”的循环,导致企业债券规模低。
债券市场也存在明显短板,服务资源区域分布不均,核心城市与其他地区差距大,部分区域企业获取融资服务难度高。政策对新兴产业特色融资模式支持不足,市场流动性和交易活跃度低,进一步制约债券市场功能。
在区域协同方面,与长三角其他地区金融资源整合不充分,跨区域融资合作深度有限,未能借力一体化实现资源互补。科创企业跨区域资本市场联动机制不完善,影响优质项目融资效率和发展空间。
优化路径与政策建议
推动融资结构平衡,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培育多元化发债主体,引导龙头企业发行绿色债、科创债等特色品种,支持中小企业通过集群发债、联合增信突破规模限制;完善风险缓释机制,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与债券市场联动机制,开发区域信用衍生品,通过政策引导降低投资风险溢价,提升直接融资占比。
优化区域金融布局,加大对薄弱地区支持。引导银行、券商在县域和产业园区设基层服务点,配专职融资顾问提供“一站式”服务;搭建全省融资信息共享平台,整合产业政策、企业需求和金融产品,实现“线上匹配+线下对接”闭环,减少区域服务差距,降低企业融资对接成本。
强化中小企业融资支持,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挖掘企业信用价值,将研发投入、专利数量等非财务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完善基于经营状况的分级评价机制,减少对传统抵押依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与企业生命周期匹配的产品,建立“白名单”制度动态调整授信,缓解资金压力。
深化区域协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加强与区域资本市场对接,构建跨区域债券承销联盟和科创企业上市培育机制,定期开展政策对接会和项目路演;推动跨区域资源流动,联合开发特色融资产品,共享信用信息和风险数据。借助区域金融平台,吸引沪苏浙创投机构和产业基金参与本地项目,提升企业融资便利度和市场认可度,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金融生态。
(作者单位:郑其昀、黄文丽,国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冉硕,安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