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军团)
转自:学习军团
长镜头
陆军某旅破解海上协同训练热食保障难题——
陆军官兵吃上“海军饭菜”
■郑重语 高 歌
“在海上训练也能吃上热乎饭了!”夏日海滨,数艘登陆舰在海面犁出朵朵浪花。舰艇内,参加驻训任务的陆军某旅下士小赵一边吃着刚端上来的热饭,一边向舰艇炊事员道谢。
近年来,随着联合训练逐步拓展,该旅装甲分队与海军部队协同组织上下登陆舰训练渐成常态,双方配合训练的时间和次数不断增加。随之,一个问题出现了——装甲分队官兵长时间在海上训练,吃饭怎么办?
以前,尽管同在一起训练,参训的陆军、海军官兵却是各自开伙。每逢海上训练,该旅某营炊事班战士小王就会在灶台前与时间赛跑,配菜、炒菜、打包,再将盒饭装入保温箱送到海边。然而,训练结束时,小王常常发现,有的盒饭依然原封不动。
原来,由于海上颠簸、环境湿热,不少官兵食欲不佳。特别是赶上训练强度大,大家来不及准点返回岸边时,存放的盒饭还会因高温产生异味。“登舰训练马虎不得,我们必须全神贯注。一次训练下来,大家都很疲惫,吃个饭还不顺心。”一名新兵的抱怨,让小王心里很不是滋味。
“提升海上训练伙食保障质效,既是满足官兵营养所需,也是夯实战斗力基础的必然要求。”该旅军需营房科科长蹲点发现,由于海上训练时间长短不一,传统的伴随保障模式难以满足实战化、科学化双重要求。
能否打通保障链路,让装甲分队官兵在海上训练期间也能把饭吃好?为此,该旅机关与海军某支队建立对接机制。训练筹备阶段,该旅就将参训官兵人数提供给该支队。训练期间,该支队依托舰上炊事条件增加热食制作数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磨合,该旅海训官兵吃上了营养均衡、安全卫生的热乎饭,以往困扰官兵的难题迎刃而解。
空军某部结合高原驻训环境创新保障模式——
车辆方舱组成“移动兵站”
■解放军报记者 王 越 特约记者 胡勇华
高原星夜,随着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实战化训练落下帷幕,空军某部机动分队返回野外宿营地。停车整理完毕,中士赵林走进迷彩车辆方舱整理床铺,准备休息。
以往,该部机动分队进驻陌生地域后,第一件事就是搭帐篷。每次搭建帐篷,都要耗费很长时间。赵林清楚记得,一次高原驻训,他和战友们忙碌到半夜才将帐篷搭完,睡觉时早已疲惫不堪。
“本应养精蓄锐迎接新的训练任务,却不得不消耗大量精力搭建基础保障设施,这种现象在过去屡见不鲜。”赵林告诉记者。
为有效解决高原驻训期间的日常需求保障问题,该部领导深入一线调研,广泛了解收集官兵实际困难和意见建议,提出改装车辆方舱作为“移动兵站”的想法。
此后,该部成立攻关小组,积极对接相关院校和科研团队,针对高原温差大、风沙多等特点,反复测试和修订方舱改造方案,确保“移动兵站”在极端环境下也能稳定运行。
今年驻训,经过结构强化、加装保暖设备,集用餐、住宿、指挥、物资储运等功能于一体的四舱一组“移动兵站”,随该部官兵出发。以往需要花大量时间搭建的基础保障设施,如今全部集成在方舱里。部队抵达目的地后,迅速投入训练,极大提高了驻训质效。
记者在该部驻训场看到,改装后的住宿方舱空间宽敞,可容纳多人同时就寝;食堂方舱内设施齐备,炊事员很快就能制作出几十人份的餐食。不仅如此,官兵还可以在方舱内洗澡。
“‘移动兵站’投入使用后,为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让我们可以全身心投入驻训任务,大家的参训热情更高了!”谈及今年高原驻训的新变化,战士们纷纷点赞。
“保障力就是战斗力。只有让官兵吃好住好休息好,才能确保他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训练。”该部领导表示,“移动兵站”还有效缩短了部队架设、撤收、转移装备所需时间,让作战指挥变得更加高效顺畅。
微视角
野外驻训有了“动态食谱”
■陆军某旅二级军士长 秦建武
5公里武装越野考核结束后,我带着班里战士返回营地。离野战食堂还有很远,我们就闻到了飘来的饭菜香气。
以往驻训期间,食谱是早早定好的,不会根据每天的训练计划和内容调整。今年驻训,炊事班战友告诉我,食谱不仅更加科学营养,还会根据训练进程和课目特点动态调整。
这让我不禁想起去年驻训的一次拉练。那天午饭,我们吃的主菜是红烧肉,下午武装奔袭途中,上等兵小王突然捂着肚子停了下来。军医检查发现,是过量油脂在高强度运动条件下对身体造成负担所致。除小王外,还有几名战友也感觉身体不太舒服,原本的训练计划不得不临时调整。
今年驻训伊始,营里便成立饮食保障小组,围绕“科学饮食赋能战斗力”课题,推出“基础食谱+动态调节”机制。炊事班根据每周训练计划,主动与各连队对接,了解不同任务官兵的饮食需求,并根据每日训练强度、课目及天气状况等因素,精心调整食材配比和伙食品种。
不久前,我们开展了一场昼夜连贯专业训练,大家全神贯注紧盯屏幕,分析处理海量数据,大脑始终保持高速运转。训练结束,大家都感到很疲惫。不一会儿,炊事班班长彭鹏推着保温餐车,给大家送来了热气腾腾的牛肉饺子和绿豆汤。
彭班长说,考虑到大家在训练中用眼用脑强度高,他们特意准备了“抗疲劳套餐”,既补充能量,又不会给肠胃造成太大负担。战友们迅速围上去,端起饭盒吃得津津有味。
这次驻训中,依据训练计划动态调整食谱已成常态:战术训练,我们吃便携高热量压缩饼干和自热食品快速补充体力;雨天训练,姜汤、羊肉汤帮助大家抵御湿寒;高强度训练后,炊事班精心烹制杂粮窝头、酱牛肉等营养丰富的餐食菜品,帮助大家快速恢复状态……
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如今的“吃对”,我愈发明白,科学合理的食谱里,蕴含着“看不见的战斗力”。
(刘益涵整理)
新看点
让保障链与作战链深度耦合
■杨 悦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部队练兵备战的重要基础。在追求“速胜”的现代战争中,保障质效对战局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明显。战争形态加速演变,倒逼我们突破传统保障思维。
一支军队的衣食住行,每一样都关乎战斗力。保障理念的革新,能带来军事能力的升级。陆军官兵吃上“海军饭菜”、高原驻训不再搭帐篷、野外驻训动态调整食谱,这3个单位的做法给我们带来启示——应打破惯性思维,以科学化、体系化、模块化为方向寻求保障方式的最优解,推动保障链与作战链深度耦合,为打赢未来战争夯实基础。
科学的供给体系和保障模式,有利于充分释放官兵战斗潜能、激发练兵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官兵吃得健康、住得舒心,本身就是战斗力的一种体现。各级应瞄准实战需求,努力推动保障方式创新,不断将保障效能转化为制胜优势。
▲刊于7月15日《解放军报》2版来源丨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