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民政微语
湖南省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打造“莲心爱民”服务品牌
——源头治理筑牢民生底线
去年6月以来,湖南省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紧紧围绕“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救急难”工作要求,着力打造“莲心爱民”服务品牌,构建“党建领航、多方协同、精准长效”的返乡安置与源头治理体系,用一件件细致入微的好事实事,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党员攻坚
解返乡安置难题
针对受助人员“跨区域流动频、返乡安置难”的痛点问题,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建立党支部统筹、党员带头、党群互动的工作模式,打造“应接尽接、应送尽送”联动响应体系。一年来,市救助管理站开展跨省接返行动25次,帮助2名长期滞留的受助人员实现落户安置。
“谢谢你们,我妹妹得到了妥善安置,我们心里也踏实了。”近日,岳塘区的郭某对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感激地说。此前,郭某的妹妹因精神疾病走失,在外地摔伤,需长期卧床治疗。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得知消息后,成立党员攻坚小组,主动对接了解情况,将郭某妹妹接回湘潭。考虑到郭某家的实际情况,根据相关政策,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制订了详细的救治与安置方案,帮助郭某妹妹落实了救助政策。
“不能止于将受助人员‘送回家’,更要让他们‘留得住’;不能满足于‘解近忧’,更要‘谋远虑’。”湘潭市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对返乡受助人员医疗费用、后续照料等难题,市救助管理站启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协调医疗机构开通绿色通道,落实医疗费用减免等政策,并由站内党员干部跟进帮扶,实现从医疗救治到生活照料的无缝衔接。
多年前,韩某刑满释放后,因为丢失相关身份证明和路费没有返回湘潭重新办理户籍,靠在外地打零工维持生活。2024年11月,韩某因腰部扭伤被当地救助管理机构收治。获知消息后,湘潭市救助管理站组建寻亲小队实地走访调查、查询相关政策,最终将韩某接回湘潭,安置到了敬老院。住进了干净明亮的房间、过上了踏实的生活,韩某说,自己想趁着身体还不错,在公益岗位上为大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抓早抓小
建三重防护网络
小添年仅11岁,父亲体弱多病,姐姐还在上学,一家四口的生活靠低保金和妈妈打零工维持。
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走访发现小添的房间狭小杂乱,就第一时间上报,将其纳入“宝贝小屋”改造计划。纯白的墙面、崭新的书桌、漂亮的窗帘、精致的台灯……看到焕然一新的房间,小添一家人都很激动。“工作人员连书桌高度、灯光亮度都考虑到了,这份心意比什么都珍贵。”小添的妈妈说。
小意的父亲病逝后,母亲重新组建家庭却又因突发疾病离世,如今他随继父生活。小意变得沉默寡言、情绪低落,常常在课堂上发呆,他的书包里始终装着母亲生前织的毛线手套。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立即上报,将小意纳入社会散居孤儿关爱项目帮扶范围,对他进行健康体检和心理疏导。
小意的个人档案里详细记录着他的变化:从每月接受一次心理疏导到不定期参与各类研学活动,从抗拒交流到主动帮助同学,书包里多了画着笑脸的新笔袋,多方关爱重新点亮了他的生活。
湘潭市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站将源头治理对象从返乡受助人员拓展至困境儿童,构建“生存—发展—安全”三重防护网。一年来,市救助管理站已为511名困境儿童发放“爱心物资包”,打造了23间“宝贝小屋”,为20名社会散居孤儿提供心理关爱、健康体检等服务,建立200余份困境儿童成长档案。
多元帮扶
筑社会公益平台
湘潭市救助管理站通过搭建“线上+线下”公益平台,汇聚社会各界爱心,精准帮扶受助人员。
受助人员胡某返乡后曾在一个建筑工地务工,被拖欠了上万元工资。湘潭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回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主动对接相关部门了解政策和流程,通过线上公益平台发布了相关帮扶需求。随后,爱心律师认领了需求,为胡某讲解法律知识,指导他收集相关证据,维护自己的权益。
困境儿童小雨父母病逝后,住在伯伯家。湘潭市救助管理站一直关注她的成长,并通过开展圆梦“微心愿”等活动为她送去学习用品和衣物。今年4月,小雨因意外导致小腿骨折,曾帮助她圆梦“微心愿”的爱心人士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小雨家看望。“记得你说过很爱打羽毛球,养好伤后阿姨陪你一起打。”爱心人士的关怀让小雨感动不已。
湘潭市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市救助管理站将继续以打造“莲心爱民”服务品牌为抓手,既解决好受助人员眼前的烦心事、揪心事,更谋划健全标本兼治的源头治理制度体系,全力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