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夕阳西下,微风轻拂。陕西省铜川市新区正阳路街道秦岭社区门前那座古色古香的“同心亭”下,渐渐热闹起来。结束一天奔忙的居民们,摇着蒲扇,三三两两围坐闲谈。这里,能歇歇脚、拉拉家常,更是社区里大小事务的“议事堂”。“小区有事,到‘同心亭’里议一议;有好建议,来‘同心亭’里讲一讲;谁家有烦心事,到‘同心亭’里聊一聊”——这已成为居民们心照不宣的默契。一座亭子,几条长凳,悄然成了撬动社区和谐治理、凝聚民心的有力支点。
曾经,社区与居民沟通不畅、征集意见难是不少社区参与基层治理的痛点。如何让居民愿意说、方便说、说了管用?秦岭社区将目光投向了居民最常聚集的公共空间——“同心亭”。
“以前总觉得提意见得去社区办公室,有点‘打报告’的感觉,现在不一样了,饭后遛弯到亭子里一坐,有啥想法随口就提,像拉家常一样自然。”居民王峰的感受道出了变化。社区干部也主动“下沉”,走进亭子,融入人群,听心声、收建议、解难题。这个触手可及的“圆桌”,消弭了距离感,让议事协商从“云端”落到了居民身边,变得可亲可近。
不久前,“同心亭”迎来了一场关乎“舌尖上幸福”的热烈讨论——社区老年食堂的选址建设。这顿“幸福餐”该安家何处?居民们搬着小板凳,与社区工作人员、物业代表围坐一圈,畅所欲言。
“要我说,食堂得靠近小区大门口那块空地!老胳膊老腿的,买菜回来顺路吃口热乎的,多省事!”满头银发的李阿姨抢先发言。
“还是建在咱小区中心广场周边好,位置居中,不管住哪栋楼的老人,走过来都方便!”张大爷立刻提出不同看法。
“我看小区和谐广场上那个废弃喷泉池位置就不错,多少年没用了,拆了腾地方建食堂正好?”年轻居民小刘积极献策。
你一言,我一语,从位置便利、居民分布,聊到水电安全、消防通道这些硬杠杠。社区书记邢颖边听边记,遇到专业疑问,当场掏出手机,视频连线物业经理和消防负责人员,“云协商”即时答疑。这种“即提即办”的效率,让老年食堂选址这个“老大难”在轻松氛围中柳暗花明。经过充分讨论和民主表决,一个兼顾各方关切的初步选址方案当场敲定,居民们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秦岭社区“同心亭”议事会的成功实践,并非偶然,其背后是新区分层级、规范化推进基层议事协商机制的缩影,蕴含着社区治理的巧思。
议题从“身边事”中来。亭下议事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它紧扣居民的“急难愁盼”。无论是老年食堂选址、安装充电桩,还是调解邻里纠纷、改善环境卫生,协商的议题都带着“烟火气”,桩桩件件直指居民房前屋后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关键小事”。
众人事靠“众人议”。协商的主体打破了单一限制。除了社区干部和网格员等固定成员,每次议事由党组织搭台,特别邀请组织居民代表、物业、辖区单位、相关利益方参与。多元声音的碰撞交融,让形成的意见更全面、更专业,决策也更能服众。
好点子要“真落地”。社区构建了“提、议、决、督”的完整闭环。从亭下收集议题,到充分讨论酝酿,再到民主表决形成共识,最后紧盯落实、及时反馈,确保每一条居民的金点子都不悬空、能变现。协商不仅追求过程的热烈,更看重结果的惠民实效,让“议得好”最终转化为“落得实”,畅通了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米”。
晚风轻拂,暮色中的“同心亭”轮廓愈显温润。依托“有事好商量”的议事协商机制,秦岭社区的治理悄然结出硕果。亭下议出的共识,化作了老旧小区平整的路面、休闲区域崭新的健身器材;激荡起的热情,催生了场场踊跃参与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邻里间的摩擦与心结,也在亭下的坦诚交流中一一消融,矛盾化解率达百分之百。实实在在的变化,让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从75%稳步提升至95%。
这座小小的亭子,早已超越了遮阳避雨的简单功用。它像一块充满磁力的磁石,吸引着居民围坐,凝聚起共同心声,更点燃了参与家园共建的热情。“一亭一廊一广场 秦人秦事秦商量”,秦岭社区以最朴素的方式昭示:治理的真智慧,往往根植于离泥土最近的地方;民心的磅礴力量,总能在真诚平等的对话中被汇聚、被激发。这座润物无声的“同心亭”,正以其独特魅力,在基层沃土上,一笔一划书写着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篇章。(来源:铜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