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衡阳街头,一名女子突发昏厥倒地,正巧路过的盘先生和另一名医生,一起轮流为女子实施心肺复苏。这本身是一件正能量的“暖新闻”,但是,经过个别媒体放大、传播犄角旮旯里的网友留言之后,新闻就变得怪异起来了。
新闻报道提供的截屏显示,一名网友在新闻底下留言说“换个女的来按啊”,又一则跟评说“明显有袭胸嫌疑”。很快这则新闻的关键词就从救人滑向了“袭胸”,救人者盘先生也不得不出来“自证清白”,强调“自己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急救时动作已非常注意”。
可问题是,谁质疑了盘先生涉嫌“袭胸”呢?有多少人质疑呢?
截图显示,这两则留言总共只有一个点赞,而在原始新闻下面的跟评里,大量的都是正面的表扬鼓励。如果不是故意挖掘、放大传播,把“袭胸”作为新闻关键词,两个网民在犄角旮旯里的留言,根本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也不会对救人者造成困扰,更不会对今后的街头救人投下顾虑和阴霾。
相关留言截屏那么,为什么要去放大这种极端的、个别的、恶意留言?为了凸显事件的冲突性、争议性吗?
有句话叫“不回应恶意,恶意就会原路返回”,可能还要加两句:“不去放大愚蠢,愚蠢就会自惭形秽;不去点赞刻薄,刻薄就没有流量支持”。
在流量化的时代里,主流媒体更应该担起把关人的责任,本来只是一星半点的极端言论,被放大传播之后,却得到了流量的“加持”,杀伤力惊人。一者,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困扰,寒了救人者的心,逼着当事人自证清白;二者,传播了极端言论,可能会固化对个别群体的刻板印象,成为群体撕裂、对立的“新物料”。
在这个正能量的新闻当中,我们没有感受到救人者盘先生得到应有的礼遇,却看到了阴暗角落里那两个不知名的网民的“胜利”,成功地将仇恨、对立、刻板印象抛洒进了网络空间当中,掀起了一阵带毒的流量。
事发现场照片近段时间,不少网络上的极端偏激言论,本就是无稽之谈,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但是因为有争议性、话题性,被有意无意放大传播之后,从小众转向大众,出圈之后“破疮流脓”、秽土转生,给当事人、当事单位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客观上放大了很多暴戾、愚昧的声音。
媒体当然应该重视评论区的留言,与网民积极互动,但对这种极个别的极端声音,寥寥无几的点赞量本就说明了问题,说明了主流民意所向。
媒体要做“历史的记录者”“时代的观察者”,而不是情绪煽动者、冲突放大者。风识正邪、心有是非,希望大家都能把好手中的笔、担起社会责任,不为流量所诱惑,不给刻薄添热度,不让偏执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