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扬子晚报网7月15日讯(通讯员 刘欢欢 景宏宁 范宗伟 记者 董婉愉 闫春旭)在南京六合有这么一户家庭:李伟的爷爷李学正是参战老排长,子弹在小腿肚多年;李伟的父亲李子荣退伍转业后,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二十余年;李伟本人2014年入伍,同年获评“优秀义务兵”;李伟的侄子李有超2024年参军入伍,成为火箭军某部新兵。祖孙四代相继披上戎装,将红色家风镌刻进岁月年轮。
送喜报(李伟荣立三等功)
光荣入伍的李有超
“我爷爷1991年4月就去世了,那一年我刚出生,虽然我的记忆中没有爷爷,但从小就听我爸说过爷爷在部队的事迹……”李伟翻开泛黄的《革命残疾军人抚恤证》,里面记录着李学正1916年8月出生,1942年10月入伍,1946年3月丁仓方负伤,残疾情形中详细记载着右腿部枪伤,子弹在小腿肚里等内容,1952年9月退伍。李伟能想象到当时作为排长的爷爷是如何冲锋陷阵的,更佩服爷爷当时的英勇,“他为我们子孙后代做了一个表率!”
李伟的父亲李子荣在原安徽省第二炮兵通信团卫生队服役。2000年,他放弃留在城里的机会,转业回到老家,到马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20余年。李伟回忆道:“父亲从小跟我说过是受爷爷的影响才参军入伍的,他一直把爷爷的黑白照片、功劳证和抚恤证珍藏在身边。我入伍时候,他也让我把爷爷证件扫描放手机里存档。”
李学正
李子荣
“我爸一直跟我说好男儿就要当兵,这是咱们老李家的根。”父亲嘱托是李伟成长路上最坚定的灯塔。大学毕业后,他循着祖辈的足迹走进军营。2014年,初入部队的李伟来到荒漠戈壁进行实弹射击训练。高原的风像刀子,刮得脸生疼,每天早上醒来,枕头边都是鼻血凝结的痂。
“我实在撑不住了……”李伟躲在帐篷里给家里打电话。电话那头,李子荣缓缓说:“你把手机里爷爷的证件打开看看,现在这点苦,算啥?”李伟攥着电话,眼泪掉在军装上。那天夜里,他在日记本上写:“爷爷爬过的战场,爸爸守过的岗,我不能丢。”
2024年9月,李伟的侄子李有超参军入伍。临行前,李子荣握着他的手说:“咱老李家四代人穿军装,到了部队,别怕吃苦。”李有超挺直腰板,声音洪亮:“叔公,我记住了!”李子荣也从怀里掏出一个信封,里面是李学正的功劳证和抚恤证复印件,“这是你太爷爷的‘勋章’,坚持不住的时候就看看。”李有超接过信封,紧紧攥在手里。他怀揣着祖辈的报国心,昂首踏上新征程,续写着老李家的军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