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8日,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全球创新合作网络与能力建设”主题边会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会议现场揭晓2025“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AWHEIC)获奖名单,并进行优秀遗产教育案例全球分享。其中,上海市检察机关的案例“迁徙无国界,守护无边界——世界自然遗产地‘人鸟之争’法治化解题的中国样本”入围2025“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之卓越之星十大案例。
位于上海崇明的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中段,每年过境、停留的鸟类总量达百万只次。2024年7月,东滩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栖息地周边的农作物、水产因大量候鸟的迁徙而减产,野生鸟类则因农户拉起的防鸟网遭遇伤亡。人鸟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民生利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这一情况引起了上海市崇明区检察院检察官的关注。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的指导下,上海市检察院和崇明区检察院依法开展公益诉讼。崇明区检察院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并于2025年3月28日就该案召开公开听证会。听证员经讨论,认为崇明区存在农业生产中架设防鸟网线对鸟类造成伤害的情况,相关行政机关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履行监管职责,建议探索区域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等机制,支持鸟类友好型农业发展政策尽快出台。
崇明区检察院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推动各方共同解决人鸟矛盾。各方经反复论证后提出了解决方案:明确防鸟网的管理使用规范;探索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等智慧执法;优化落实生态保护补偿和商业保险机制,依法合理平衡农户利益与生态保护、粮食安全等公共利益。
会场播放的获奖案例宣传片中评价,中国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检察公益诉讼的独特作用,创新建设数字公益检察中心,综合运用遥感、AI等高科技手段进行可视化普法。通过“候鸟食堂”、公益诉讼听证会等方式,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参与国际联动,积极探索兼具法治刚性、科技理性与人文温情的遗产教育新模式,为全球自然遗产保护贡献基于中国经验的检察方案。
“检察官的创新治理模式不仅有望救下中国境内成百上千万的鸟类,更为地区乃至全球同类治理提供了示范样本。”国际鸟盟首席执行官马丁·哈珀评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