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胡永泽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扩大体育消费,都离不开金融资源支持。我们要加快构建适应体育产业发展、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大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政策精准落实。一是精准对接需求,构建适配体育产业的金融服务体系。要推动建立“国家体育基金—省级引导基金—社会资本”三级联动机制,重点支持智慧体育装备研发、特色赛事IP培育等领域。以甘肃为例,可聚焦环青海湖自行车赛甘肃段、黄河风情线马拉松等赛事,通过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IP打造;选择兰州奥体中心、天水体育中心等运营较为成熟的场馆,打包运营权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产品,盘活存量资产反哺新场馆建设。针对中小体育企业“轻资产、融资难”问题,开发“小微体育企业专项贷”等特色产品,整合税务、场馆租赁、赛事运营等多维度数据构建信用体系,让健身俱乐部、小型赛事公司等经营主体获得精准信贷支持。二是完善多元化融资生态,覆盖体育产业全周期。债权融资应聚焦赛事筹备、场馆运营等关键环节,开发基于赞助协议的供应链融资、依托场馆现金流的资产证券化工具,缓解体育展演、户外运动节等活动的前期资金压力。股权融资需依托区域性股权市场设立“体育产业板块”,引导创投机构关注运动康复、冰雪装备等细分领域,支持优质企业通过挂牌融资取得更大发展。保险保障方面,可以根据赛事主办方和公众的实际需求,创新推出更多适合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阶段和不同赛事特点的商业保险产品。
深化科技金融融合。科技金融是推动体育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要聚焦体育服务优化、消费升级的实际需求,强化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耦合。一是以数字化提升体育服务效能。建设省级智慧体育服务平台,整合场馆预订、赛事报名等数据。依托区块链技术建立体育资产交易平台,对赛事转播权、运动员肖像权等无形资产确权登记,通过智能合约实现版权交易自动化分账,提升体育IP商业价值。二是以绿色金融推动体育产业低碳转型。围绕“双碳”目标,加大对体育场馆绿色改造、低碳赛事运营的支持力度。通过绿色债券、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渠道,推动体育场馆光伏改造,力争新建场馆绿色能源使用率显著提升;建立赛事碳排放核算标准,对一些符合条件的省内赛事实施“低碳认证”。创新“生态体育贷”,支持各地修建生态步道,对带动生态修复的体育项目给予贴息。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强化区域协同,推动体育健身运动向着全民化、常态化、休闲化升级,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一是深化“体育+”融合,释放消费潜力,促进体育与文旅、医疗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体育+文旅”可推出“体旅消费一卡通”,带动“观赛+游览”联动消费。“体育+康养”可联合医疗机构开发“体医融合信贷”,推动体育与医疗健康融合。二是深化体教融合,让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体育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体育+教育”要规范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建立资金监管平台,促进体适能训练、专项技能培训规范化发展。
凝聚协同合力。金融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强化政策协同、突出地方特色、凝聚工作合力。一是立足区域实际精准施策,因地制宜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我省要立足资源禀赋,重点推进特色赛事IP培育、生态体育旅游开发、智慧体育平台建设,让金融工具精准对接黄河风情线体育经济、祁连山户外运动等具有鲜明本地特色的项目,确保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区域发展实践中。二是健全跨部门协同机制,完善体育产业金融支持政策协调机制。体育部门需梳理产业需求清单,金融部门要引导机构创新产品,发改、文旅、卫健、教育等部门应打破数据壁垒,推动“体育+”融合场景落地。建立省级体育产业金融协调机制,定期开展银企对接、政策培训,总结推广“小微体育企业专项贷”“生态体育贷”等创新案例,营造“敢贷、愿贷、能贷”的市场生态。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体育部
责任编辑:杨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