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里科气”到“新”潮涌动——解码安徽高质量发展背后的创新基因
创始人
2025-07-15 09:32:48
0

转自:经济参考报

利用“月壤3D打印系统”有望实现在月球上“盖房子”;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让核聚变发电不再遥远;自研图像生成大模型秒生逼真视频……这些听上去科技感爆棚的事,均来自安徽。

7月盛夏,参加“活力调研中国行”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行走在江淮大地上,处处感受到前沿科技带来的震撼以及新兴产业迸发的活力。“十四五”期间,安徽重大原创科技成果竞相涌现,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蓬勃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加速崛起。从“科里科气”到“新”潮涌动,安徽厚植创新基因,以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未来图景照进现实

在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内,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全球首个量子加密通话服务“量子密话”和量子办公应用“量子密信”。只需更换一张SIM卡并开通业务,普通手机即可实现防窃听的加密通信。“目前,量子密话密信用户接近600万,服务覆盖单位超3000家。”中电信量子集团董事长吕品介绍。

作为全国首个科技创新试点城市,“科里科气”成为合肥的鲜明标识。聚焦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合肥加速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端。

在合肥聚变堆园区,一个个巨大的实验室里,正在测试安装“人造太阳”的不同关键部件。作为BEST建设主体,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建文表示,他们正致力于将可控核聚变技术由科学实验阶段逐步提升至高成熟度的工程实践和商业应用水平。短短两年间,聚变新能已引入多方投资,注册资本增至145亿元。

深空探测实验室内,技术专家演示如何利用月球土壤资源就地取材“打印”出月壤砖,为国际月球科研站长期建站做准备。深空探测实验室理事会办公室主任李航表示,实验室正在积极谋划深空能源、太空旅游等十大深空产业方向。

未来照进现实的一个个新图景,在安徽已不鲜见。

在安徽芜湖湾沚区航空小镇,12年前的一片荒地,如今已长成一座低空经济产业之城。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的航空产业园内,聚集了通航整机、无人机制造、航空新材料等全产业链企业近200家,“不出园区即可造一架国产通航飞机”。芜湖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董亮介绍,2024年,芜湖市低空经济产业营收达463.8亿元,同比增长15.95%。

焊接、码垛、搬运……在埃夫特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机器人正在进行“上岗”前的最后测试。作为芜湖市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国家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埃夫特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核心技术研发体系,实现关键核心部件及关键核心器件100%自主化和国产化。

十年磨一剑,芜湖机器人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跟跑到领跑、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发展。2024年芜湖市机器人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聚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00余家,2025年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六位。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创新示范应用,超前布局智能机器人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江淮大地“新”潮涌动、潜力无限。

传统产业向“新”而变

未来产业“小树变大树”,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作为农业大省,安徽通过科技赋能与产业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向“新”而变。

宿州市聚焦被誉为农业“芯片”的种业发展,积极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机构为支撑的现代种业体系,打造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目前已引入10余家科研单位与企业。

在安徽荃银兴大种业有限公司,智能化设备日夜运转,新繁育的小麦种子高效入库。公司入驻科技谷后,组建硕士研究生科研团队,在宿州市建成1200亩科研育种基地。

成立于2024年的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生物育种中心致力于大豆生物育种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中心已开展多项针对适合宿州本地种植的大豆品种选育工作,已有5万余份大豆材料在宿州种植,从中筛选出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系32个,这些新品系蛋白质含量较常规大豆提升9%以上、单产提升10%以上。”中心负责人段凯旋说。

在芜湖市繁昌区,溜溜果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青梅深加工打开产业新局,一年卖出超20亿颗青梅。从“电解质冰沙梅冻”到“黑咖西梅”,不断“上新”的产品受到年轻消费者欢迎。为提升产品竞争力,企业引入AI分拣去核设备,开展包装材料、无菌灌装、锁鲜技术等多项研发创新,打造“从一颗青梅到一整套健康食品”的全链条体系。

作为中国铜工业重镇,因铜而名的铜陵,2024年铜基新材料产业产值超700亿元。

铜陵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漆包扁线车间内,一排排自动化的流水线上,滚轮飞转,一根根铜线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作为国内特种电磁线行业的龙头企业,该公司生产的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国际市场,覆盖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器、机器人、无人机、核聚变、磁悬浮交通等领域。

向新而变,向绿而行。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冠铜业分公司内,通过浸出、熔炼、电解等技术加持,一块块铜矿石被“吃干榨净”,变“废”为宝。

建设绿色智能铜基新材料项目、打造高精尖深加工铜产业链、巩固拓展高端铜基新材料领域先发优势……一根根铜线,连接起一座资源型城市全产业链的升级跃迁。

科技与市场相见相融

从大科学装置的尖端探索,到企业车间的技术攻坚,江淮大地上创新活力奔涌。创新从何而来,去往何处?

——聚焦科技优势,打造创新基础。安徽聚焦“从0到1”的原始创新领域,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持续发力,前沿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在基础设施层面,安徽加快大科学装置集聚布局,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平台。目前,该省已建、在建和预研的大科学装置1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23家。安徽不断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提升创新动力。在安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正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驱动和源头活水。一批本土企业聚焦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位于合肥的科大讯飞,2024年研发投入达到45.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近20%。“讯飞星火”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政务等场景。在芜湖,海螺、奇瑞等行业巨头带动创新资源集聚。2024年,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2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90%以上的研发投入来自企业。

——打通创新链条,推动成果转化。从“书架”到“货架”,安徽在政策、资金、应用场景等前后端持续发力,加快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政策资金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基金丛林”,构建起“政府领投、国资联投、机构跟投”的多层次基金体系;场景应用端,加快打造科技成果首次应用场景。

2025年,安徽出台《安徽省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行动方案》,“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发力,全面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围绕产业链推动创新链发展,围绕创新链优化产业链布局,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市场相见又相融,这或许是安徽给出的答案和启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近20省区市迎高温“烤验” 全... 转自:千龙网目前,一场大范围、高强度的高温热浪正在影响我国,多地热到破纪录。网友纷纷吐槽“出门5分钟...
星期猫被公园摊主当套圈奖品 女... 【#星期猫被公园摊主当套圈奖品# 女生救下一只最终没救活】#高温天被当套圈奖品的幼猫死亡# 7月14...
山姆上新,会员怒了!有人已给山... 7月15日“山姆下架多款口碑商品上新好丽友”的话题冲上热搜第一近日山姆会员商店因上架好丽友派引发一些...
北京大兴警方:已对张某某采取刑... 转自:政事儿7月15日,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大兴警方获悉,7月13日,大兴警方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兴院区...
高端存量酒店换牌,开始“向下兼... 文|增长会  林沁最近的酒店市场,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往,高端存量物业翻牌多在高端领域打转,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