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打工人:每每想到求职的“苦”,现在的牛马生活似乎也没那么累了
创始人
2025-07-15 09:21:28
0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夏明宇】

如果回到一年前,我会告诉自己:这绝非是一份轻松的工作。

一年前的夏天,在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的面试后,一份意外的offer进入邮箱——我被一家银行录用了。

我原本以为,在银行工作不过是敲击键盘、点算纸币、在玻璃后迎来送往。未曾想到,那扇玻璃窗隔开的,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初入职场,错误百出

刚进入柜台的时候,银行业务系统的复杂与精确让我无从下手——成百的操作代码、繁复的步骤、精准的单据要求......对此,我没有任何好办法,只有掏出学生时代的妙招:笔记本和彩色便签——笔记本上的每一张便签,都代表一次因遗漏或操作不当而付出的代价。

即便如此,一些不愿见到的差错仍然会发生。一天,一位手持母亲旧身份证的客户来办理业务,我疏忽了系统里新证件信息的提示,不小心帮这一无效证件完成了操作,这种错误一旦被分行检查出来,不仅会扣罚支行绩效,领导同事亦将都会受牵连。

没办法,我只能连夜联系那位客户,直至晚上九点半,好在那位客户通情达理,次日持新证件前来更新资料。虽然这件事有惊无险地解决了,但那一刻,冰冷的规章条文在我眼前具象成沉重的责任,一纸单据的疏忽,足以影响他人以及自己的职业生涯。

然而,银行日复一日的“日结”,碾碎了我对“准时下班”的所有幻想。

网点大门五点钟准时拉下,然而常常下午四点四五十分,尚有十几个号码在等候区悬着,业务办至五点半甚至更晚。不过这些都只是前奏,真正的挑战始于平账:清点当日所有现金,实物与系统记录的每一分钱都必须严丝合缝。点完一遍,还需另一位同事双人复核,两双眼,四只手,在沉默中反复确认——现金的王国里,容不得丝毫差池的僭越。

接着是凭证与传票。纵然无纸化渐成趋势,仍有不少业务需客户在打印的单据上签名确认。这些纸质凭证及其附件,如客户身份证复印件、银行卡信息、特定业务的安全告知单,都需要在日结时整理完备,逐一通过扫描仪上传至系统。如果发生附件遗漏或签名缺失,便是一笔冰冷的“差错”。我曾因漏掉一个签名或一份材料,不得不在下班后硬着头皮联系客户补救,尴尬与无奈,至今想来仍如芒在背。

银行柜员资料图

日结耗时之长,宛如一场无休止的跋涉,其长度与艰辛,完全取决于当日业务的繁杂程度。待平账结束,常常已近七八点,而分行不时下达的线上考试,又迫使我们强打精神,在电脑前答题至更晚。

在回家的路上,我时常想起一年前刚回国的那个夏天,在酷暑中奔波、充满焦虑的求职日子。

阴差阳错的offer,是无数个不眠夜换来的

我的专业与计算机相关,本科毕业后曾在国内短暂求职,之后出国深造。一年前,我结束了海外研究生的学业回到国内。本以为拥有更高的学历会为求职增添砝码,亦或是至少比本科的时候顺利许多,但现实很快“教我做了人”。也许是眼界更高了,或许是两年的时间里,国内的就业形势更“卷”了,总而言之,我未曾想到就业市场的寒意会如此逼人。

在这场求职消耗战中,海投简历成了日常,线上测评做了一套又一套,但邮箱里塞满的,大多是冰冷的拒信或石沉大海。我几乎动用了所有渠道:线上的招聘平台、企业官网、小红书、公众号;线下的招聘会、求职coffee chat......即使如此,仍然回应寥寥,进展缓慢。

与此同时,求职带来的焦虑如影随形,就我个人而言,主要来自两方面。

其一,是面试中遭遇的同侪压力。走进面试间/线上群面,发现竞争者往往背景光鲜:学历更高、实习经历更耀眼、表达更自信流畅。这很难不让人陷入自我怀疑,感到自身竞争力不足,信心也随之动摇。

其二,是家人过度的关注。那个夏天我频繁外出面试,家人几乎每天都会询问:“今天有收到回复吗?”即使参加完面试回家,也免不了一连串的复盘:“问了什么问题?你答得怎么样?”我理解这是关心,但频繁的询问无形中放大了压力。找工作本就是一个漫长且高度个人化的过程,家人的关切虽出于好意,却无法真正分担这份焦虑,也无法完全理解我的处境,反而成了另一种负担。

最终进入银行业,对我而言是个十足的意外。首先,我的专业并非金融方向;其次,投递简历时也并未抱太大期望——国内几大银行,感觉离自己熟悉的世界很遥远。收到面试通知时,疑虑也随之而来:我对这个行业近乎陌生,之前的实习经历也毫不沾边,进去后能适应吗?会不会有难以逾越的门槛?银行内部的结构和工作内容,似乎与传统公司差异很大,踏入一个未知领域,难免忐忑。

当时得我,手上并非没有其他选择。对比过几家公司的offer,有的待遇未能达到期望,让人难以立刻下定决心;有的则在面试过程中,公司HR的专业素养或整体氛围让我感觉不如眼前这份银行的工作。权衡之下,我签下了当时能获得的最优选项——这份银行的offer。

在无数个不眠夜后收获这份offer,我当然很兴奋,我家人也感到很开心。因为在外界看来,银行工作常与“稳定”、“清闲”挂钩:开门晚,关门早。但入职后才发现,现实远非如此。我所在的并非传统的国有大行,而是一家股份制银行,工作强度自有不同。之前去过其他银行交流学习过,也体验过其他银行网点的服务和工作节奏,相比之下,我所在的网点强度明显更大。

银行内部结构也远比想象复杂。除了大众熟知的柜员(我目前的岗位),还有客户经理、对公对私的业务部门等等,其面向的群体和工作内容差异巨大。即使是柜员岗位,挑战性也远超预期:像前文所说的那样,需要记忆海量的业务代码、操作流程、规章制度,每日处理的业务繁杂琐碎,容错率极低——这与外界对银行工作的“刻板印象”还是有较大差异的。

入职初期,褪不去的学生气是我最明显的标签。刚从校园步入职场,待人接物难免拘谨,尤其面对难缠的客户时,心态极易波动,甚至将负面情绪带出柜台,蔓延至生活。

曾有一位定期存款到期的老太太,我按其要求金额连本带息取出,她却骤然发怒质问我“利息在哪里”?经过沟通才发现,原来她误以为我只取了利息,但反复解释都没有成功,只留下了“投诉”的威胁。还有几次,我在办理银行卡“解管”业务,客户对需提供转账凭证以核实交易背景的要求极其抵触,常以“侵犯隐私”为由情绪激烈,每每都需要我耗费大量时间解释安抚。

先挣点钱,留下来,未来路还很长

如今,入职大半年,这种状态已悄然改变。心态逐渐调整:工作就是解决手头碰到的问题,无需将过多情绪带入生活。这种转变让工作状态平稳许多,那些曾令人困扰的场景也变得习以为常。情绪趋向正向,对生活也是裨益。

业务上,大部分工作已能熟练上手,但疲惫与迷茫的底色,仍如薄雾般笼罩。下班地铁上,同事们常自嘲“干不下去了,明天就辞职”。虽是笑谈,却也透出几分无奈。于我而言,尽管每日槽点不少,但贸然离开或转行并不现实。对现状,我选择接受。

与此同时,日常工作中的人情味也在逐渐显现。我曾为一位女儿远在异国的老先生办理复杂的资金与手机号变更,耗时良久。对此,他非但毫无怨言,反因“耽误时间”而深感不安,再三道谢,甚至执意要写表扬信。

晚上下班走出银行,常常遇到同样一脸倦容的老同事。他们在柜员岗坚守十年不等,疲惫是常态,眼中却少见迷茫,“留在这,不就图个相对清净?外面营销岗那摊子,更不是人扛的”;新同事间也常在短暂的午餐间隙打趣说,“命都快卖给银行了”。虽然大家都很累,但不同银行职员累的程度其实是天差地别的,因为同城不同支行,业务量完全不一样。

以我们网点为例,下午两点常常已办理百余笔业务,而有的支行全天也不过寥寥十余笔;有同事每日需从郊区等地长途跋涉,清晨六点出门,夜晚八点半下班,到家已近深夜,中午仅能囫囵吞饭后小憩一刻钟。相较之下,自己所承受的辛苦,似乎也并非孤例与极致。

当下对大部分新人而言,最实际的还是是挣点钱,留下来,把手头的基础业务学扎实、做熟练。每天的工作,不出差错、平稳度过,就是当下的具体目标。笼统地说,生活上则是这两年把工作稳定下来,彻底摸清门道,同时努力存钱。适当参与营销,争取多些提成,也是现实所需。

至于更长远的方向,则是学习进阶的业务知识,甚至涉猎会计相关的内容。若能掌握基础加上这些进阶技能,或许有机会向上发展,但这路径漫长,非当前重心。

如果回到一年前,我会告诉自己:这绝非是一份轻松的工作,但在如今青年择业愈发艰难的背景下,这份工作提供了一种尚可把握的“确定性”与相对清晰的边界。在严密的规程下做到“不出错”所带来的微小安定感,对于身处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洪流中、渴望寻得锚点的年轻人而言,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力量。

先站稳脚跟,挣点钱,至于未来的路,还很长。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港股尾盘暴拉!AI概念股大爆发... 7月15日,市场全天震荡分化,三大指数涨跌不一。创业板指黄白分时线明显分化,个股普跌。A股全天总成交...
工信部将助力企业上市快速核查、... 格隆汇7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与市场监管、商务、财政等部门协同建立常态化共享机制,助力企业上市快...
利津“四问四送”助力企业发展 (来源:中国环境网)转自:中国环境网山东省东营市生态环境局利津县分局创新开展“四问四送”活动(问需送...
尾盘异动,605158,直线飙...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有机构认为电子布...
看西甲、品美食、享优惠!佛山携... 转自:扬子晚报7月15日,“宁的向往 在佛山”2025佛山文化旅游暑期推介会在南京老门东街区举办。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