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中房镇四村连片保护开发,展现出一幅独特的历史画卷。古道如纽带,串联起古老的村落,那斑驳的石板路,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古村在保护开发中焕发出新的容颜,原本陈旧的房屋经过修缮,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古老的建筑与现代的理念相融合,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历史韵味,又增添了时尚的元素。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感受着岁月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这一片四村连片的保护开发,不仅是对历史的珍视,更是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古村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7月14日,夏日的晨光穿透薄雾,洒在罗源县中房镇岭兜村的转水桥上。工人们身穿防水服,配合着钩机清理河床上淤积的泥土。“淤泥清了,古桥‘呼吸’才顺畅!”岭兜村党支部书记黄玠浩指向附近的转水亭和几座古厝说,“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们得让他们重新‘活’起来。”
这是中房镇“四村连片”保护开发的生动缩影。据介绍,项目将对岭兜至满盾千年古道、沿线古厝、河道等进行环境修复。
岭兜村转水桥横卧溪上,与溪畔乌桕树相映成趣。记者 陈暖 摄
宋代古桥 见证往昔
漫步在转水桥上,仿佛与北宋元丰七年的晨光撞了个满怀;潺潺流水声中,依稀传来士子们踏过石阶的足音。
据介绍,转水桥始建于宋元丰七年(1084),是一座单墩双孔的石砌平梁桥。桥上依稀可辨的“岭兜”“元丰七年”“募众筹石”等字样,见证往昔民众合力筑桥的盛举。转水桥边的转水亭,既是路亭也是庙亭,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整体采用双坡悬山顶。
穿过转水桥,罗宁古官道在青石板路上延伸,串联起十几座古民居。据介绍,罗宁古官道建于唐玄宗天宝年间,经北宋铺石修路、南宋延线改道、明清设亭建铺,成为连通福州、宁德和浙江的主要通道。“这里既是进京赶考的必经之路,也是闽东瓷器、茶叶外运的商贸走廊。”黄玠浩指着一个沿街的古厝说,“这以前就是一处茶铺,为来往的商旅提供茶水和充饥之物。”
四村连珠 各展风华
除了岭兜村,另外三个传统古村落也各有特色。
在中房镇林家村林家祖厅大门前,一对对旗杆碣呈青黑色,它们排列紧凑有序,远远看去如同旗杆组成的森林。“旗杆碣又称竖旗石,这些旗杆碣,均为明清时期所立,经过数百年还能保存这么完好,十分难得。”林家村党支部书记林应杨介绍,这些“镇村之宝”彰显着林家村“耕读传家”的风气。古时每当村里有人中举,就会打好花岗岩旗杆碣插立旗杆,以此昭示荣耀。据了解,明清两代林家村出了18名举人、2名进士。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旗杆林险遭破坏。发现苗头后,村民自发组成保护队伍。近些年,村民又自发参与旗杆林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助力旗杆林焕发新活力。2013年,林家村旗杆林入选第八批省级文保单位。如今,旗杆林已成为林家村的一张名片,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在青山绿水围绕的满盾村,古民居连成一片,彰显古建筑的宏伟气势。村边的柳杉公园内,30多株古树遮天蔽日,平均树高10米,平均树围201厘米,这里不仅是当地村民休闲的好去处,也是红色研学的目的地。
吉际村四面青山耸立,村落至今已有560多年历史。黄姓家族的古厝是村内二十余座古厝的代表之一,其门楣高悬“耕读传家”牌匾,无声诉说着家族的历史荣光与村落崇文重教的价值传承。
修复活化 连片整治
“中房镇古称‘河洋’,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拥有100多座明清时期古民居,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罗源县中房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中房镇通过汇聚村民力量,做好古村保护,同时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古村活化利用之路,中房镇有7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古建筑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居住使用,老屋有了人气,自然就有生命力。”上述负责人介绍,古厝不仅展现古建筑的风貌,更是村民精神价值的寄托。古厝需要修缮时,大家争着出钱出力。
今年,罗源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整治项目正式启动,将对白塔、起步、中房等乡镇的传统村落进行集中整治,以一条古道串联不同片区,并持续向北延伸,与宁德蕉城集中连片示范区形成大连片。据介绍,根据项目规划,在中房片区,将对岭兜至满盾千年古道、沿线古厝、河道等进行环境修复。此外,还将对岭兜村内的5座古民居进行修复、活化,提升村内基础设施,打造文化广场、休闲驿站等。
“按照计划,年底前将完成项目清单中明确的传统建筑修缮工程,推进村落建筑风貌品质提升,进一步优化村庄人居环境。通过整治,把古树、古村、古桥、古亭、古官道串联在一起,形成连片效应,实现‘古道连古村、古村焕新颜’的目标,让有千年历史的古官道与传统村落焕发新生。”中房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记者 任思言 通讯员 刘舒婷 刘其燚)
上一篇:贵阳位居全国前三
下一篇:贵州梅园木本绣球渐次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