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灵深处保有一片瓦尔登
创始人
2025-07-15 08:15:34
0

十年前第一次读完《瓦尔登湖》,合上书本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好的印象。总的感觉是:从一开始,就是啰里啰唆的叙述。一个年轻人没事找事,跑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搭了个棚子,过起了所谓的隐居生活。没事就逗逗小动物,晒晒太阳,看看湖水,观赏日月星辰;偶尔有些访客,谈谈天说说地;要不,再找些跟自己过着一样日子的农夫之类的交交心……纯粹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的呓语,是吃饱了撑的。但是,让我想不通的是:为啥有那么多的人那么推崇这本书呢?

十年后的今天重读《瓦尔登湖》后,我才破解了其中的密码。梭罗是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告诉我们:人或许不必全然退隐山林,但至少该在心灵深处保有一片瓦尔登——在那里,我们得以停一停,想想什么是真正值得过的生活;探讨一下自己的河流和海洋;探索一下自己的更高的纬度。

瓦尔登湖在哪里?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小镇——康科德,位于康科德村镇以南大约一英里半的地方。

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出生于康科德小镇。1845年3月接近尾声之际,28岁的梭罗拎着一把板斧,进入瓦尔登湖畔,搭建了一所小木屋。1845年7月4日,梭罗便搬进小木屋,那时木屋的四壁刚装上木板不久,屋顶刚刚完工。他详细记录了自己建造小屋的花费:木板8.03美元,二手砖4美元,石灰2.40美元……总计28.125美元。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少得不可思议,但梭罗想证明的正是:人类实际需要的物质就是如此之少。

他发了一通感慨:“一个人建造自己的房子和一只飞鸟筑窝是同样合适的。倘若人们都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他们自己的住处,简单而诚实地养活自己,养活家庭,那么诗意的才能也许会得到广泛发展,如同鸟儿该唱歌时百鸟齐鸣一样,谁知道呢?”

从此,在瓦尔登湖,梭罗开始了长达2年多的独居生活,最后于1847年9月6日离开了这里。其间,他记录了在瓦尔登湖的生活、观察与思考,整理出版了《瓦尔登湖》,成了美国文学与思想史上的不朽名篇。

梭罗并非生来便是隐士,他做过教师,也干过工人,更是一位热忱的博物学者,深知自然万物之名。他选择独居瓦尔登湖畔,在那片静谧的树林里,用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场伟大的实验——不是对自然的实验,而是对现代人灵魂的实验。100多年过去,《瓦尔登湖》依然如一面澄澈的湖水,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迷失。

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却很少“有意识”地体验城市;我们被自然包围,却对四季更替、草木枯荣视而不见。“我到林中去,是因为我希望有意识地生活,只面对生活中最基本的事实。”这正是梭罗的“有意识地生活”。

两年零两个月的湖畔生活,他与山川湖泊、飞禽走兽为邻。他在林间开荒,种豆为生;他静听湖水涨落,观察冰层裂纹如叶脉伸展;他记录野花何时绽放,鸟儿何时归巢……他朴素地劳作,也朴素地思考。

他在书中写道,“我在房子附近种植了两英亩半沙质薄地,主要种蚕豆,也种了小片的土豆,还有玉米、豌豆和萝卜。我总共占用了十一英亩土地,大多数种植了松树和山核桃树,上一季一英亩卖出了八块零八分钱”,“我做出过一顿令人满意的正餐,各方面都令人满意,用料却只是一盘马齿苋,是我在我的玉米地里采集的,开水煮过,放盐”。

他在地窖里储藏了一桶土豆,大约两夸脱豌豆,并且在架子上保存了一点大米,一罐糖浆,以及黑麦和印第安粗面粉各一配克。这就是梭罗隐居生活的基本状况。

“你只要在树林里找一处有吸引力的地方,坐的时间长一些,所有的森林居住者便会你来我往地在你面前露面。”在瓦尔登湖畔,他有许多“邻居”。在他的木屋下面挖洞筑窝的老鼠,与他为伴。还有鼹鼠住在他的地窖里,安了一个舒适的小窝,还把他的土豆啃去了三分之一。他很庆幸有猫头鹰做伴,而且在所有的湖岸都回荡着牛蛙的叫声。

梭罗描述了与自己共同生活在瓦尔登湖边的那些动物。它们在雪地上留下了生活的足迹,让他感觉到它们的存在,它们使空旷的田野充满了活力。梭罗说:“也许它们爱这一片湖水,理由跟我的是一样的吧。”

书中最动人的部分,是梭罗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描摹:湖水的深浅色彩随天气与季节微妙流转,林间鸟兽的鸣叫是无需乐谱的天然乐章,就连冬夜冰湖的呻吟,也被他听成大地深沉的呼吸。

在梭罗的眼中,瓦尔登湖变幻着美丽的色彩:一会儿是蓝色的,另一会儿便成了绿色的;既有大地之色,又有苍天之色。从山顶上看,它是蓝天的色泽;从近处看,却折射着岸边的淡黄色,往远处看却有了淡绿色,到了湖中间变成了清一色的墨绿色。

他在湖边观察蚂蚁的战争,就如用上帝的视角看人类的战争;他观察一条鱼腾空跃起、一只小虫落到湖面;他记录冰层融化的声音,测量湖水的深度。与此同时,他也在观察自己心灵的波动、探测自己思想的深度。他实际上在进行一种精神操练——通过对外在自然的观察,唤醒内在的自然本性。

这种双重探索构成了《瓦尔登湖》最迷人的部分——外在自然与内在自然的相互映照。正如他所说,“我们所见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投影”。瓦尔登湖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个心灵坐标,指引着人们寻找内在的澄明之境。

“直视内心吧,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中尚有一千个区域/未被发现。游览这些地方吧,/并成为,这内在宇宙的专家。”当我读到结束语中这段文字时豁然开朗,原来梭罗是要告诉我们:去探索自己心灵更高的纬度吧。他说:“大地的表面是柔软的,人走过之后会留下足迹;同样的是,心灵的行程也留下了足迹。”

重读《瓦尔登湖》后,我终于明白:梭罗不是要我们跟他一样,必须搬到湖边居住,而是告诉我们一个简单却常被遗忘的真理:生活的艺术在于减法而非加法。回归自然,是减去人为的隔阂;回归简朴,是减去虚假的需求;探索内心,是减去外界的噪声。这三重回归共同构成了对抗现代性异化的解药。

“简朴,简朴,还是简朴。”梭罗的“简朴”,并非清贫的苦行,而是一种清醒的主动选择。他的简朴,是剥开层层社会伪饰后,与自然、与自我本真建立起的深刻连接。180年后的今天,常常被某些人挂在嘴上的“回归自然”,大多是现代焦虑催生出的一种消费景观,是逃离城市后短暂的“自然体验”。梭罗的简朴源于内省后的自觉剥离,而现代人向往的“自然”生活,时常是异化的一种身份标签。

如今,在数字时代,我们还能像梭罗那样,在远离城市的地方搭建木屋独居生活吗?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已经无法回到那个没有电网、没有互联网的瓦尔登湖。梭罗提醒我们:真正的奢侈是有能力拒绝不需要的东西。

他在书中追问:“为什么我们应该生活得如此匆忙,如此浪费生命?”这一诘问穿越百年光阴,在今日更显其锋锐。在物质丰盈的今天,我们是否反而被更多无形枷锁所困?我们奔忙的意义,是否已模糊了生命本该呼吸的朴素真意?数字技术将我们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连接时代,却也制造了前所未有的孤独;物质丰富达到了历史顶峰,精神空虚却如影随形。

其实,《瓦尔登湖》不仅仅是一本书,还是一声唤醒沉睡灵魂的钟鸣。它提醒我们: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人终究是自然的孩子;无论物质如何丰富,心灵终究需要简朴的空间;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内在探索终究是不可替代的旅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赤天化(600227.SH)子... 赤天化(600227.SH)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贵州安佳矿业有限公司(简称“安佳矿业”)于202...
孙悟空怒斥八戒落入云养猪陷阱 来源:@中国经济网微博 #明辨是非#【#孙悟空怒斥八戒落...
新闻追踪|消费者投诉外卖“下单... (来源:上观新闻)转自:上观新闻7月11日,上观新闻APP发布《饿了么订餐遭“爽约” 消费者“讨说法...
KEEP(03650)授出12... KEEP(03650)公布,于2025年7月15日,公司根据首次公开发售后股份激励计划的条款向306...
上汽奥迪A5L Sportba...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网易科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