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第二季度,市政协围绕“牢牢把握‘十个坚持’的重要要求,推进首都政协工作创新发展”,以政协报告厅、行走中的学习等形式,组织委员在理论学习与考察活动中,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思想伟力。各专委会围绕第二季度学习主题共召开学习座谈会30次,140余位委员交流发言。委员们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大会上提出的“十个坚持”,是对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特点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人民政协工作的根本遵循。要将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到履职的各方面全过程,做“有温度、有担当”的政协人,不断开创首都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委员们还从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引领作用、助力首都绿色发展、深化区域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北京篇章贡献政协力量。
增加地铁出行吸引力 助力首都绿色发展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潘秀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市政协人资环建委的一名委员,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对标对表中央部署和市委要求,服务和助推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既是职责所在,也是使命所在。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近年来的实践,建议下一步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在完善绿色出行服务上下功夫。深入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提升首都地铁“安全、便民、畅通”能力和水平,增加地铁出行的吸引力。高质量做好新线开通,大力推进既有线网优化提升,不断扩大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范围和质量;精准匹配客流特点,科学优化运营组织,采取重点时期延时或提早运营等多种方式,有力保障乘客出行;持续推进多网融合发展,提高地铁换乘、与“七站两场”重要交通枢纽以及地面公交的接驳便利度,系统性优化公共交通供给。
二是在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绿色转型上下功夫。持续优化列车行车组织方式,提高线网运行效能和能源利用率。持续拓展节能减排技术装备应用。充分调研和学习借鉴同行业以及相关领域先进经验,积极建言献策。
三是在推广绿色生活方式上下功夫。积极传播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倡导低碳生活,广泛凝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社会共识。深化绿色办公意识,持续推进各类业务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做好界别群众的贴心人,团结集聚各方人才助推绿色低碳发展。
以人工智能教育赋能首都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国能智深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李娟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近6000亿元,但高端人才缺口达500万,2024年AI专业在校生仅4万余人。这一矛盾凸显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迫切性,更彰显政协科教委委员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战略责任。建议北京强化政策引领,构建全周期培养与全社会普及的育人体系,以人工智能教育赋能首都高质量发展。
一是分阶段构建教育新范式,打造“小学启智-中学培能-大学强基”的螺旋式培养体系,通过少儿科普启蒙、趣味编程、实地参观等,培育学生科学思维,以中学生科学实验、算法设计、下厂实习等强化学生工程结合能力,依托高校前沿实验室深化产学研融合。
二是全方位推进技术普惠,建立“学校教育主阵地+社区教育延伸面”的立体网络:开发覆盖城乡的智能教育平台,通过AI诊断系统精准提升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在170个街道设立“银发数智课堂”,帮助老年群体掌握基础数字工具,并通过“AI创客驿站”推动居民参与技术实践。
三是全过程植入伦理教育,将“技术向善”理念融入课程体系:在中小学设置《AI与社会》通识课,引导青少年识别算法偏见;在高等教育中建立“技术伦理审查”制度,筑牢“技术向善”价值观。以“教育链衔接、普惠网覆盖、伦理线引领”三维联动,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培育的深度融合。
此外,还应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构建“委员提案+部门落实+企业参与”的联动机制,组织人工智能学会、学校、人工智能企业成立产教融合联盟,建立“双师型”实训基地,实现企业导师进课堂,学校科研入车间、进工厂。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引领作用提升体系化创新能力
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 杨旭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作用,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引领作用方面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聚焦关键科技领域和重大前沿方向,加快产出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重大成果,努力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一是要聚焦核心领域,明确战略定位。北京市应充分发挥战略资源集聚的独特优势,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关键科技领域和重大前沿方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政策引导,推动更多重大原创性突破。
二是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高质量发展,开展有组织科研和协同攻关。通过大兵团作战,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原创性成果的产出,提升体系化创新能力。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通过参与国际科技组织、国际会议和国际合作项目,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科技创新的国际化进程。依托一流科研机构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平台,积极吸引国际优秀科学家来华开展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四是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思想政治引领和精神文化感召,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引导广大科研人员求真务实、严谨治学,力戒浮夸浮躁、急功近利。
深化京澳合作推动更多北京企业走向国际
市政协委员、香港高通资本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马志刚
作为港澳委员,应始终与祖国站在一起,积极作为、勇于担当,为京港澳的合作不断开辟新局面、注入新动能。结合北京与港澳协同发展的现状,建议深化京澳合作,推动更多北京企业走向国际,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京澳在智能先进制造业上具有高度互补优势。应鼓励北京企业赴澳门设立创新分支机构或项目实验室,结合澳门在中葡平台、国际商事仲裁等方面的制度优势,探索“前端研发IP与生产在北京,场景试验在澳门,国际转化向葡语国家”的新路径。
第二,北京拥有一流的高校与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领先全国。建议发挥澳门在知识产权保护、欧洲与葡语市场准入、一级市场资金较充裕等方面的优势,加速北京科技创新成果在全球转化。共建“京澳科技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定期举办联合路演、项目对接与投资洽谈活动,为两地科技企业和科研团队搭建高效对接平台。
第三,进一步加强北京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支持对外合作的政策力度,鼓励北京企业走向全球。探索建立“政策企业回应服务机制”,对企业关心的审批、版权、跨境数据与融资等领域的咨询帮助形成可追溯的闭环反馈,加快北京企业开拓中东、亚非拉等新兴市场。本报记者 武红利 通讯员 李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