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辅助驾驶强制标准,宽一些好还是严一些更好?
创始人
2025-07-15 07:53:17
0

来源:芝能汽车

从4月开始,L2级组合辅助驾驶系统在国内乘用车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技术落地与现实使用之间的矛盾也愈发显现。

为遏制过度宣传、确保用户使用安全,工信部牵头制定的《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已经正式立项。

这个强制性标准会明确了系统功能边界、驾驶员监测要求,还对系统探测能力、事故处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技术要求,预示着辅助驾驶行业正在迈入“以安全为核心”的规范化发展阶段。

这个标准做严格一些(鼓励90分以上达标,让优势企业发展)还是宽松一些(认可60分就行,让更多企业参与)也成了热议,我们在这里也来讨论下。

强制标准里面有什么?

我们首先谈共识的部分

◎ DMS系统

在L2级辅助驾驶系统中,车辆的横向和纵向控制由系统持续接管,但责任主体依然是驾驶员,实时掌握驾驶员状态,成为保障安全运行的第一道防线。

当前主流的DMS系统主要依赖红外摄像头捕捉驾驶员的眼动、头部姿态、闭眼时长、注视方向等参数,结合AI模型判断是否存在分神、疲劳、失去注意力等行为。

但过去一段时间,DMS在产品落地上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车企出于“用户体验”考量,允许用户关闭DMS提醒功能;另一方面,部分DMS系统未能实现足够的响应闭环,仅提供轻度提示,缺乏更深层次的联动响应。

国家标准提出,车辆一旦检测到驾驶员持续失效,如疲劳、失神且未响应提示,需主动启用“紧急自动靠边系统”将车辆平稳停靠,从系统集成角度要求DMS必须与整车控制系统(VCU/ICU)、制动系统(EPB/ESC)和通信模块(CAN/Ethernet)形成实时闭环。

一旦触发异常状态,车辆需自动切换控制模式,执行限速、变道、靠边、驻车等动作,并通过HMI(如HUD、音响、振动等)反复通知用户当前系统状态。

未来DMS不再是“辅助配件”,而是整个L2系统的前置安全逻辑核心,失效检测与安全接管将成为认证与准入的“入门门槛”。

◎ 辅助驾驶系统能力边界的透明化与环境适应能力验证

L2辅助驾驶系统的最大误区,在于用户将其等同于“自动驾驶”,主要源自车企宣传中过度包装、语义模糊以及实际产品说明书中缺乏足够边界信息。

新标准明确规定,车辆必须申报辅助驾驶系统的能力边界,包括但不限于适用的道路类型(高速/城市快速路/一般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条件(是否依赖高精地图、交通标线清晰度)、天气环境(雨雪雾天的应对能力)、光照条件(夜间识别)以及动态风险场景下的处理机制(前车急停、鬼探头、自行车并行等)

从工程实现层面,这意味着辅助驾驶系统必须构建一套“边界感知模型”,能够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实时判断当前环境是否已偏离设计运行条件(ODD, Operational Design Domain)

这不仅涉及感知系统精度和识别覆盖率,还对系统建模的保守策略提出更高要求。例如,当系统识别到当前为弯道入口,且视觉信号衰减严重(如强光反射、暴雨中白屏),需要触发“功能降级”提示,并通过语音、仪表等形式通知驾驶员接管。

标准还强调系统需实现“功能一致性验证”。这要求在不同软硬件版本(包括OTA升级前后)、不同环境变量(如北方冬季与南方雨季)下,系统响应保持一致。这一要求将倒逼整车厂与Tier1深度协作,建立更广泛的测试矩阵与多场景冗余评估体系。

Part 2

“严”和“宽”主要针对什么

这里有争议的就是,夜间施工改道测试(封路引导+临时通道),这个场景模拟的是一种更复杂的改道情况。

测试道路为双向四车道,车辆本来在最右侧的车道行驶。但前方道路被成排的“水马”(一种塑料隔离栏)斜着摆放封闭了,不仅占用了本方向的两条车道,还延伸到了对向车道的部分区域。

为了让车辆能继续前行,施工方在对向车道中间预留出一个约10米宽的通道,但这段通道也是由水马和交通锥围出的临时路径。

测试从车辆距离水马200米外开始,车辆以辅助驾驶状态稳定巡航。目标是检测系统是否能及时发现前方封路信息,并正确选择改道路径进入临时通道,同时确保安全通行,不发生碰撞。

同样,合格的标准包括:

◎ 成功完成改道并避免碰撞;

◎ 或碰撞发生时,车辆速度低于每小时10公里;

◎ 整个过程中,系统应提前提醒驾驶员,且反应一致、可靠。

这个基本是复刻影响辅助驾驶推广的事故案例,我们看到整个辅助驾驶的征求意见稿有很多的内容(后续我们一个个对),是否需要严格按照这种极端的案例来作为强标一票否决制?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如果我们切分的话,可以看到100分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极端性的各种选尖子的逻辑,80分拔高线。60分就是基本准入的要求了,这里从全球来看,我们在制定中的强标可能是场景最丰富,要求最高的辅助驾驶标准。

 综上所述,L2辅助驾驶强制国标的“严宽之争”,其核心在于“安全底线与产业包容性的权衡”。

是满足于“能用即可”的广泛覆盖,还是追求“安全可靠”的高质量发展?面对夜间施工改道等现实难题,是将其作为过滤风险的严格筛网,还是作为引导进步的进阶目标?

答案将深刻塑造中国辅助驾驶行业的未来图景。我们将持续关注这个话题,欢迎你加入评论进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创50ETF(159681)涨... 7月15日,截止午间收盘,创50ETF(159681)涨0.82%,报0.981元,成交额8350....
沪深300ETF国联安(515... 7月15日,截止午间收盘,沪深300ETF国联安(515660)跌0.51%,报4.903元,成交额...
800自由现金流ETF(563... 7月15日,截止午间收盘,800自由现金流ETF(563680)跌0.76%,报1.044元,成交额...
生物疫苗ETF(562860)... 7月15日,截止午间收盘,生物疫苗ETF(562860)跌1.15%,报0.687元,成交额204....
科创芯片50ETF(58875... 7月15日,截止午间收盘,科创芯片50ETF(588750)跌0.59%,报1.007元,成交额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