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暑期旅游安全工作
创始人
2025-07-15 07:26:04
0

转自:中国旅游报

□ 谢朝武 蒋贤东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主汛期,同时迎来暑期旅游高峰,极端天气多发,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风险加大。近期,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汛期、暑期出游提示,提醒广大游客密切关注旅游安全。

暑期是旅游旺季,也是持续时间较长、客流密度较高、客流结构较为复杂的时段。各地、各类文旅场所要主动谋划、积极作为,抓实抓细各项安全工作,真正将暑期安全部署落到实处、落到细处、落到末端。

一是压实旅游安全责任,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各地党政机构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文化和旅游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旅游经营者应强化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管业务必须管安全”要求,将安全责任压实到基层一线,确保每个岗位具备安全操作规程,每个员工具有安全操作能力。要持续更新和完善应急预案,针对火灾、沉船、洪水、泥石流等重点风险类型编制专项应急预案,针对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强化安全保障。要强化应急资源配置,常态化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演练和相关培训,提高一线员工初期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关键时刻懂应急、会应急、能应急”。

二是防控自然灾害风险,重点关注涉水安全。暑期是暴雨、雷电、台风、高温等极端天气的高发期,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要强化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合作,协调相关部门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醒游客和旅游企业做好防范准备。基层政府要开展专项排查和隐患整治,重视非景区景点、开放水域、漂流峡谷、网红水上打卡地的风险警示,依法查处和坚决取缔不符合经营资质的涉水项目。旅游景区要加强对气象灾害易发区域的监测和巡查,旅行社要根据预警信息,及时合理调整旅游线路和行程安排,避免组织游客前往受灾害影响的地区。涉水项目经营单位要规范经营,提升一线人员的规范操作水平和应急救援技能,建立健全培训备案机制,关键岗位强调持证上岗。

三是重视新兴业态治理,完善监督检查机制。自驾露营、户外探险、夜间旅游、沉浸演艺、低空飞行等新兴旅游业态大量涌现,各地要制定符合本地发展特点的新业态风险清单和安全责任指引,并将其纳入暑期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要对旅游新业态进行摸底排查,定期开展监督检查与专项执法行动。建立多部门联合检查机制,确保“谁许可、谁监管、谁负责”。旅游目的地可开展面向不同年龄群体的新业态安全科普宣传,推进“如何选项目、如何识风险、如何处应急”的游客安全教育。

四是聚焦重点人群防护,精细安全服务体系。暑期亲子游、银发游、自助游等热潮叠加,各地要加强对儿童、老年人、残障游客、语言障碍者、慢性病患者、女性独行者等多元群体的安全保障,提高旅游安全公共服务能力。要落实设施适配度与服务差异化要求,推动景区、酒店、交通站点完善坡道、电梯、无障碍卫生间、亲子设施、急救点等基础安全设施配备,设置重点人群专属通道和安全缓冲区。景区等场所要推动无障碍服务与人文关怀并行,配备会基础手语、懂外语、有心理疏导经验的志愿者,帮助弱势游客识别线路、讲解操作、解决突发安全问题。要完善重点人群应急响应机制,对走失、昏厥、发病、语言障碍沟通困难等常见突发情境设置标准流程。

五是强化人群人流管控,防范聚集风险事故。暑期旅游人流压力防控是一场可预测和可应对的系统工程。各地要强化高峰时段人力值班值守并注重各类广播、标识、广播车的统一调度,有效应对网红景点、限量演出、夜游灯会、研学集中报到、暑期档电影放映等特定节点的短时大量人群聚集。要优化现场疏导空间布局,提升物理隔离与可控性,如设置单向通道、缓冲分区、临时隔离带等。此外,相关景区景点要借助历史数据、OTA平台预售数据、天气预报、地理交通流量等进行客流趋势建模,预测每日各时段、各通道、各项目的人流高峰,制定时段限流、区域限行、预约控制等精细化措施,避免人员瞬时扎堆。要实时推送人流密度图、等待时间预估、推荐游览动线等,引导游客避开拥堵区域。

六是从严推进交通治理与设施运维,提升旅游安全系统韧性。暑期是家庭自驾出行的集中时段,露营、研学、跨省长线自驾游有望出现高峰。各地要在重点景区、高速路口、火车站机场、跨省热门线路等节点区域,提前发布分时预约、道路限行、交通管制等信息,引导游客错峰出行、理性选择交通方式。要加强跨部门信息共享与联合执法,集中整治“挂靠包车”“转包车辆”等违规行为。要规范“最后一公里”旅游交通运营标准,将摆渡车、观光车、电动小车等纳入运营监管体系,杜绝“人货混装”“客车带病运营”等现象。旅行社要落实交通服务主体责任,不得安排无资质车辆或无从业资质驾驶员,严格审查包车公司司机培训、车辆检修、应急预案等制度及落实情况。此外,旅游设施涵盖交通枢纽、登山缆车、观景平台、水上项目、电梯、夜间照明、供电消防等多种系统,文旅、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部门应加强联合检查,对违规运营、设备带病运行、隐患不整改的单位依法依规予以严惩。设施运营单位要明确设备管理责任人,建立持证上岗制度,严格落实“日巡查、周检查、月排查、年审查”的运维制度,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反馈。

总之,各地需压实旅游安全责任、防控自然灾害风险、重视新兴业态治理、聚焦重点人群防护、强化人群人流管控、从严推进交通治理与设施运维,做到“方案做在事前、人员盯在一线、问题改在当下、机制建在长效”,为广大游客营造一个热而不躁、动而有序、游而安全的暑期旅游环境。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旅游学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港大一男学生用AI制作女同学色... 据大公文汇网7月15日报道,香港大学一名法律系男学生涉嫌利用人工智能软件,利用多名女性的照片为素材,...
7月16日零时起,北京9个区设...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在本市部分行政区域内禁止放飞、升放影响飞行安全的鸟类动物和其他...
税友股份涨2.07%,成交额1... 7月15日,税友股份盘中上涨2.07%,截至13:42,报40.40元/股,成交1.08亿元,换手率...
珲春法院送法进银行 筑牢金融安... 为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促进法院执行工作开展,7月10日,珲春市人民法院法官走进珲春吉银村...
中国女排年轻选手展现一流风采 ... 转自:中国体育报2025世界女排联赛分站赛日前告一段落,年轻的中国女排在本次比赛中迎来了新周期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