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日报
□孙晶
在数字化浪潮与智能化技术融合重构教育生态的当下,高校思政教育正经历一场深度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是技术的简单升级,更是教育理念的跃迁。作为铸魂育人的关键阵地,高校思政教育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数智融合,在技术创新与教育本质的碰撞中迸发新活力。在此背景下,探究如何有效利用数智融合为高校思政教育增添别样活力,使其成为思想碰撞、情感共鸣、价值认同的沉浸式空间,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数智融合驱动高校思政教育
在资源共享上的创新
数智融合为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提供基础。高校可以依托数字化平台,广泛收集蕴含思政元素的优质影音、文字素材和资源,整理分类之后建成高校思政教育数据资源库,同时上传具有本校特色的优质思政课程,允许其他高校思政教师和学生自由访问和学习,以推动全国各地优质思政课程资源实现跨区域、跨学校共享,帮助思政教师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教学经验和方法,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助力学生接触更多元、更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进一步开阔视野。此外,高校思政教育数据资源库可利用智能推荐技术,根据思政教师输入的关键词,为其智能化推荐相关的案例和素材,为其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偏好,为其精准推送思政学习内容。通过智能化推荐方式,数智融合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资源的效率和针对性,最大限度满足师生需求,进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发展。
数智融合驱动高校思政教育
在教学内容上的创新
数智融合为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创新提供来源。一方面,数智融合技术能够实时获取和整合全球时事热点、社会现象等多元信息,高校可借助数智技术,将这些信息迅速转化为数字资源,供思政教师有机融入思政教学实践,以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紧跟时代发展。例如,高校开发线上思政学习平台,上传特色思政课程,辅助线下课程共同进行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平台可依据学生日常的学习轨迹、关注焦点及测试成绩等各项行为表现数据,为不同专业、不同背景、不同阶段的学生定制个性化的思政教育内容。例如,针对理工专业的学生,平台可为其推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科技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内容;对于艺术专业学生,平台可组织开展富含思政元素的艺术作品赏析活动,引导艺术生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通过个性化、定制化内容创新,高校可以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和启迪。
数智融合驱动高校思政教育
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数智融合为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改进和优化提供支撑。首先,数智融合彻底改变了传统思政教学模式,推动了思政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可在课前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并推送相关学习资源至学生端口,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课上要讲的知识和内容;课上组织学生就课前预习收获进行上台分享,并鼓励其他学生开展交流和讨论,思政教师仅需担任课堂引导者和总结者即可;课后还经由线上学习平台为学生安排课后实践任务,并要求学生按时上传实践报告。其次,数智融合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催生了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方法。高校可联合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在校内建成思政教育虚拟实践教学实验室,为思政教师创新思政教学方法提供技术支持。思政教师可依托学校提供的虚拟教学实验室,依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创设虚拟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思政课堂的魅力,将书本知识的简单灌输转变为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通过智能化、技术化参与的方法创新,高校可以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思政学习兴趣,进而推动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数智融合驱动高校思政教育
在评价反馈上的创新
数智融合为高校思政教育评价的完善和全面提供保障。第一,数智融合技术为高校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多维数据,转变了传统以考试成绩为主的片面评价方式,高校可以利用数智技术实时监测、追踪和记录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行为表现数据,包括在线学习时长、在线浏览轨迹、在线互动发言、课堂讨论参与次数、课堂举手发言表现、课后作业完成质量、期末测试成绩等,由系统自动为每位学生生成全面化、多元化的思政教育内化程度及外化表现评价,以便相关领导及思政教师精准把握学生学习状况,了解思政课堂教学实效,为日后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提供多维信息依据。第二,数智融合技术为高校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多元主体,高校应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小组评价、社会实践相关工作人员评价,以及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价等多主体评价方式,收集多元主体从不同视角、不同立场出发对思政教育提出的反馈意见和优化建议,辅助思政教师提升思政教育内容的质量、选取适宜思政教学方法,助力思政课堂实效提升。通过全面化、多元化的评价创新,构建科学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助力思政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