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辽宁日报
高爽
从“办不成事窗口”到“潮汐窗口”,从网上办到掌上办,近年来,在各地陆续推行的“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极大便利了群众和企业办事,不断刷新着人们对营商环境改善和行政效能提升的“体感”,也推动着政务服务理念转变、流程重塑、部门协同。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健全常态化推进机制作出部署,标志着我国“放管服”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关键一跃。
相比于此前取得的成效,此次的《意见》又有哪些进一步的要求呢?其中的一句话特别值得关注——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应用领域,推进“一类事”服务集成化。
从“一件事”到“一类事”,意味着要从众多群众和企业反映强烈的“一件事”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重点事项,让“一件事”的有效解决流程制度化、实施常态化,也意味着这项改革正在从推动“一件事”的个案解决,变为把“一件事”当成“一类事”进行系统性治理,检查这项改革的成果,也就不再是办成“一件事”的数字叠加,而是总结出了多少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以往谈到如何“高效办成一件事”,常用到两种说法,“一事一议”“特事特办”,也就是突破框架,摆脱路径依赖和常规做法,勇于创新、勇于突破,促成问题高效解决。但由此也产生了副作用,因为是“一事”“特事”,就变成了后无来者,事情解决了,档案也就封存了。办事过程中的所有创新性做法都是一次性的,无法变成可推广的经验,众多相似事件都只能变成下一个“一事”“特事”,每解决一个新问题还需重复投入行政资源。而且,解决问题的弹性空间大,出现误差的概率增加,无法保证公平和公正。
当然,既然叫“特事特办”,一定是因为事情有其特殊性,但肯定不会是孤例。“一类事”思维,正是要从每一个“一件事”中总结出普遍适用性,通过制度设计将临时性政策转化为常态化机制,把每一次的“一事一议”和“特事特办”过程都加以提炼,制作出办事流程和经验总结案例,让工作人员和办事的群众、企业有例可循。
或许可以说,此前的“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更注重的是服务意识的转变,而今天则要从“点状突破”到“系统重构”,树立把“一件事”变成“一类事”的思维转变和系统性治理意识。这一转变不仅是方法论上的创新,更是政府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