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辽宁日报
本报记者 赵静
七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在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石庙子镇丁字峪村,一座古朴的院落坐落于此。院门口不远处,一口“将军泉”沁人心田。纳凉的村民摇着蒲扇自豪地说:“黄显声将军,‘血肉长城第一人’,就生在我们村。”
“每年7月后,这里的百合开得最好。”已经守护黄显声故居20年的村民吴金刚目光灼灼,一边引着记者观看甬道两侧盛开的橙色百合,一边随手拾起落在地上的杂物,“咱村人人都知道黄将军,我就出生在这个院儿,太有感情了。”
这是一座具有关东建筑特色的院子,大门楼为灰瓦红门,上方悬挂着“黄显声故居”的烫金匾。院落中央,身披大衣、英姿勃发的黄显声雕像庄严矗立,雕像四周的花坛长9.18米,象征不忘国耻。雕像身后是三间正房,院子东西两侧各有一间厢房。走进这里,仿佛踏入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
1896年,著名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出生在这座院落。他自幼好学,7岁入私塾,9岁读小学,13岁读高小,后来到安东(今丹东)读中学。1918年,黄显声考入北京大学文科补习班,随后参加了五四运动,后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三期炮科,投军报国,开启了他传奇的抗日征程。
顺着吴金刚手指的方向望去,可以看到故居堂屋正中悬挂着黄显声的戎装照。照片里,他目光如炬,仿佛要穿透岁月的尘埃。九一八事变前夕,时任辽宁省警务处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局长的黄显声敏锐地察觉到日军的狼子野心。他以辽宁省警务处的名义,向全省58个县的公安队伍发放枪支约20万支、子弹1000万发,这些弹药后来成为抗日义勇军的有力支撑。
1931年9月18日那个血色夜晚,接到日军进攻北大营的急报后,黄显声拍案而起。他连夜下达“非到不能抵御时,决不放弃驻地”的指令,亲自在二经街一带指挥作战,带领警察凭借简单的街垒,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激烈对战,成为沈阳城内最早奋起抵抗的力量,在沈阳街头筑起血肉长城。面对日军坦克的强大攻势,警察伤亡惨重,但毫不退缩。沈阳沦陷后,黄显声命令各部撤出沈阳,向锦州集结待命,转身投入组建抗日义勇军的工作中。在他的带领下,抗日义勇军迅速发展壮大,最多时达到数万人。他们活跃在辽南、辽西地区,与日军展开了无数次战斗,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时光流转,如今这座静谧的四合院常常迎来一张张稚嫩的面孔。鞍山市黎明小学的学生正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故居,白衬衫与红领巾在阳光下格外鲜亮。故居内,陈列着旧时的摇篮、桌椅,还有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孩子们聆听讲解,沉浸在黄显声的抗日烽火中。吴金刚摘下褪色的草帽,轻手轻脚地跟在队伍后面,眼神中充满欣慰。
“这是座有英雄气的院子,我得好好守护这里”,夜幕降临,吴金刚关好院门。风掠过窗棂,恍惚间,仿佛又听见抗日英雄的马蹄声,从历史深处踏尘而来。
上一篇:财务公司深耕主业服务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