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晚报
“护士长,我还能活吗?”在病床上,曾经两度患癌、一次脑梗,长期心律不齐且有20余年高血压病史的老人被查出患有极高危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她唯一的续命希望。此时,她脆弱地望向护士长金丽,等待着金丽确定的答复。“能,您一定能被治好!我们一起努力!”金丽的回答从容而坚定。
高龄从来不是放弃的理由!7月12日,记者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该院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团队成功为一名77岁高龄的女性患者实施了非血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此举刷新了东北地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最高年龄纪录,为高龄血液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患者造血功能已顺利重建。
噩耗:“闯关”两次又遇生命考验
让我们把时间轴调到40多年前。当时,刚过而立之年的刘欣(化名)被查出了甲状腺癌。当年,患上癌症,几乎就等于被判“死刑”。不过,刘欣是幸运的,经过手术和后期治疗,她康复了。自此,刘欣和家人就分外重视她的身体健康。七年前,噩耗再次传来,刘欣又被确诊出乳腺癌。第二次患癌后,虽然也对刘欣的身体提出了挑战,但历经30余年,医疗技术尤其是癌症治疗技术已经有了飞跃。经过手术、化疗和靶向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术后七年,家人都感觉已经告别了癌症困扰,就在此时,刘欣突然觉得身体乏力。她来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结果出来了: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三系血细胞全面崩盘。新的致命打击悄然降临。她第三次被确诊出大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危险:开始一年生存期倒计时
中国医大一院血液科主任颜晓菁介绍,目前我国血液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是淋巴瘤,其次是急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之后是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的血液恶性肿瘤,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并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从检查结果看,刘欣属于生存期不足一年的极高危型。
在经历两次肿瘤治疗后,再次继发了血液系统疾病,这让已经跨过两次生命关口的刘欣再次陷入生命困局。
颜晓菁介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多种血液疾病的关键手段,也是目前唯一让她有治愈可能的方案。但技术复杂、风险高,对病房硬件设施和移植团队技术要求极为严苛。颜晓菁说,尽管近年来我国不断突破年龄限制,但70岁以上患者的移植仍属高难度挑战,75岁以上成功案例更是凤毛麟角。
拯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为何已经抗癌成功两次的刘欣,会再次得上血液系统的重病?
该院血液科蔡大利教授介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具有阶段性发展特点,刘欣属于实体肿瘤治疗后继发的血液病。由于刘欣的肿瘤细胞为复杂核型(指多种染色体变异)且存在TP53突变,经过预后分层,属于最为危险的类型(IPSS-R预后评分9分,属于极高危)。经过进一步检查,刘欣不仅有两次肿瘤病史,还有近20年的高血压病史,还发生过脑梗,患有心律失常。面对这类高龄患者,医大一院的血液移植团队仍旧想尽办法,留住刘欣生命。
中国移植医护团队经过多次讨论,结合患者病情及HLA配型结果,最终选定了非血缘供者移植方案。术前,多学科专家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评估,为其量身定制了个体化预处理方案、构建了完善的并发症预防体系,并在移植全程实施严密监测与及时处理,力求每一个环节精确无误。
准备:层流病房守护生命微光
血液科的医生深知不能轻易许诺,但也绝不轻易掐灭那微弱的希望。患者及家属强烈的求生欲望也给医护团队增加了巨大的信心。
不久,刘欣进入层流病房。在正式移植之前,医护团队先对患者进行了一次靶向药物治疗。这次治疗强度不是很大,通过两种靶向药物的结合,尽量把患者体内的恶性细胞降到最低的程度,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移植后不复发或者降低复发;另一个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次治疗,让医生对患者各个脏器功能的耐受性有一个全面的判断。经过治疗以后,刘欣的白细胞降到了300—500/μL,血小板降到了十几(正常人的白细胞是4000/μL以上,血小板在100×10^9/L以上)。到达这个条件的情况下,刘欣的检查结果让医生们非常惊讶——没有发烧,状态很好,这也坚定了医护团队对她进行移植的信心。
移植:刷新高龄救治成功纪录
“为了给予患者精神支持,医院在层流病房特别设置了陪护间,允许家属在患者入仓移植期间全程陪伴,这给了老人极大的安慰。”颜晓菁介绍,“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已深入医院各个层面。
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在周密充分的准备后启动。当鲜红的液体流入苍白的血管,为77岁的老人带去继续生活的希望,这是素未谋面者之间最直接的生命馈赠。经过3周的严密监测,刘欣的造血功能已顺利重建。
每一次突破都是对生命的敬畏,高龄也不再是放弃的理由。颜晓菁介绍,这次超高龄患者的救治,对于医护团队来说,是一次重要的突破,也让更多高龄血液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微光。“我在与高龄患者的沟通中,会更有底气!这么高龄的患者我们都已经做成了,再做下一例的话,我们会更有信心。”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
记者 尚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