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两岸听潮】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80年前,被日本侵占的台湾正式重回祖国怀抱,这不仅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更是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1945年台湾光复以来,两岸关系虽历经波折,但融合发展始终是历史的主流方向。80年来,两岸融合发展已从涓涓细流汇成浩荡江河。从“金瓯无缺——纪念台湾光复七十五周年”主题展到第十八届海峡两岸文化艺术展,从两岸融合发展论坛到金门妈祖信众赴福建湄洲岛谒祖进香,一场场活动不仅承续了两岸同源同宗的历史脉络,更折射出新时代两岸关系发展的深层逻辑。近十年来,在“九二共识”政治基础上,两岸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
经济产业深度融合,从“单向互补”迈向“双向共赢”。自2010年两岸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台湾轻纺、电子组装等产业充分利用大陆的市场与供应链,支持其全球布局。2016年“携手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不断促成技术、资本、市场的双向流动,两岸产业布局深度衔接,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格局。台湾企业在大陆布局半导体、新能源等高端制造业,“大陆市场+台湾技术”的产业链协同模式崭露头角。此外,两岸共同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为“两岸共同市场”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社会融合不断拓展,从“政策试点”迈向“制度化保障”。2018年9月,大陆开放台湾居民申请居住证的政策正式落地,2023年进一步扩大台湾居民居住证身份核验应用范围。大陆持续优化台胞同等待遇政策,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各个方面提供便利,依法依规将在大陆工作、生活的台胞纳入大陆社会保障体系。如今,越来越多台湾青年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福建、江苏、广东等地设立多个台青创业基地,为台青提供资金支持、政策辅导和市场对接服务。台胞在大陆的生活便利度大幅提升,归属感显著增强。通过系统性、普惠性的民生政策,将台湾同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既体现了“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也为两岸统一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文化认同持续强化,逐步实现从“情感共振”到“复兴共识”的升华。两岸文化认同的起点在于文化基因的天然共性,这种共性通过日常生活、民俗传统、语言艺术等层面形成“情感共振”。台湾同胞普遍使用的汉语方言如闽南语、客家话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语言高度相通,台湾的“妈祖信仰”与福建湄洲岛的妈祖文化同根同源。近年来,民间文化交流日益热络。福建依托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信仰等共同文化纽带,举办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闽台宗亲联谊等活动,深化两岸互动往来。在政策推动、民间互动与传承的共同作用下,两岸文化认同持续强化,展现出了“血脉相连、根脉相承”的深层特质,深化融合发展成为主旋律。
尽管两岸融合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台湾民进党当局人为设置的交流障碍等。因此,需以更大勇气突破障碍,以融合之力促质变跃升,推动两岸融合向更高水平发展。要以制度创新推动规则衔接,打造两岸共同市场,进一步探索两岸经贸规则对接,如在投资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构建两岸标准互认体系,促进产业标准一体化,提升产业链协作效率。以产业协同增强经济韧性,加强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青年交流增进认同,培养融合发展生力军,扩大台湾青年在大陆的实习、就业、创业机会,支持两岸青年合作创新创业项目,让更多台湾青年成为两岸交流的桥梁。
台湾光复80周年,不仅是历史纪念,更是新的起点。两岸同胞应共同铭记历史,认清“台独”分裂势力的危害,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大陆将继续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前景,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两岸关系的未来,取决于同胞的共同选择。80年前,台湾回归祖国怀抱,是历史的必然;今天,两岸融合发展,是时代的潮流;未来,实现完全统一,是民族的意志。在台湾光复80周年这一历史性的重大节点,两岸同胞当以血脉为纽带、以复兴为使命,并肩同行、共铸伟业,以更坚定的信念携手同心,以更紧密的协作深化融合发展,共同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
(作者:张少峰,系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研究员)
下一篇:延区市监处罚〔2025〕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