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蓝疆域破浪前行
创始人
2025-07-15 03:45:50
0

转自:光明日报

    越来越多邮轮停靠深圳国际邮轮母港。资料图片    2025年启用的深圳湾帆船运动中心,成为前海休闲水上运动新地标。资料图片    近日,“深蓝梦想2035”环球科考试验航次奔赴南海执行科考任务。资料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7月7日,辽阔的南海碧波之上,一艘科考船划开晨曦驶向深海——“深蓝梦想2035”十年环球科考航次正式启幕。不久前,深圳前海迎来第10艘“中国前海”船籍港注册的国际船舶。这个夏天,深圳激活海洋经济的政策“组合拳”密集亮相,“蓝色引擎”的轰鸣声响彻湾区。

  深圳,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赓续着海洋文化千百年来开放、包容、创新的基因,更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格局下肩负起粤港澳大湾区联通世界、走向全球的重任。

  今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乘风破浪,正当其时。如今的深圳,以“产业矩阵”为基、“航运枢纽”为脉、“深蓝科技”为刃,朝辽阔的海洋汲取动能,驶向蓬勃发展的未来。

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矩阵”

  提起深圳,人们总会先想到其制造业的硬核基底与电子信息、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锋芒。而今,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正将产业优势与海洋禀赋深度融合,精心锻造现代化“海洋产业矩阵”,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征程上破浪前行。

  “茫茫大海上,船舶航行曾长期依赖人工研判,数据滞后、航线规划粗放是行业痛点,但现在,人工智能正改写这一局面。”在深圳中远海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经理王英政指尖划过屏幕,一款被称为“海上高德地图”的船舶自主导航系统跃然眼前。它不仅能预测千变万化的海上天气,为船舶避开极端天气提供指引,还能结合船舶载重、洋流方向,自动算出最节油减碳的航线,更能通过数据迭代,让“老船长的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算法模型。

  谈及这个专攻新型船舶通信导航领域的创新型企业,王英政将其迅速崛起归功于深圳“先天基因”与“后天培育”的双重加持:“这里有全链条的产业生态:华南最大的船舶维修改造基地年修船产值稳居全国第二,智能船舶测试场、国际船舶入级认证机构环环相扣;政府主动开放应用场景,像前海瞄准新能源智能船舶赛道,吸引企业扎堆形成‘创新共同体’。”科技与产业的碰撞,正让传统航运业驶向智能化新蓝海。

  若说智能船舶是深圳海洋产业“硬核创新”的缩影,邮轮母港则勾勒出“海洋服务”的活力图景。暑假的深圳国际邮轮母港码头,海风裹挟着期待的喧嚣:亲子家庭拎着登船礼包等候“大湾区一号”,准备在甲板上打卡港珠澳大桥的日落;银发夫妇们拖着行李箱,即将开启东南亚邮轮之旅。

  “我们正打造华南邮轮旅游集散中心,让‘海、陆、空、铁’资源拧成一股绳。”招商邮轮战略运营部总经理张颖介绍,如今这座港口已串联起21艘国际知名邮轮、40多条覆盖东南亚、东北亚及南海诸岛的航线,联动低空观光、滨海商业,形成“邮轮母港+海上旅游+低空体验”的立体服务网络。“海洋文旅+”的融合密码,正让深圳湾的浪花与城市烟火气共振,成为一张亮眼的“蓝色名片”。

  向海洋进发寻找未来,深圳海洋经济的“成绩单”愈发亮眼:2024年,深圳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达5409亿元,占GDP比重14.7%,同比增长5.8%。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11万家涉海市场主体的蓬勃生长,2508家高新技术涉海企业的创新突破,24家涉海上市企业的稳健领跑。

  从巩固海洋油气业根基,到壮大船舶、海工装备等制造业;从依托电子信息优势建成“5G+卫星”空天地一体海洋网络,到培育“海洋+”融合新业态……深圳正以“产业矩阵”的协同之力,在深蓝赛道上加速奔跑,书写着向海而兴的新答卷。

锻造绿色智能“新枢纽”

  清晨六点,初阳为深圳盐田港的海面镀上金边,“海洋石油301”巨大的船体在薄雾中悄然苏醒。这艘189米长的LNG(液化天然气)运输加注船,缓缓靠近超大型集装箱船赫伯罗特ManilaExpress号,完成了一次关键的燃料补给。中海油(深圳)国际船舶清洁能源有限公司的调度员通过对讲机传来指令:“准备开始加注,本次量5700吨,预计8小时完成。”公司总经理叶荻难掩兴奋:“这可是全国最大的单次加注量。”

  这繁忙而高效的一幕,正是深圳港以绿色智能为双引擎,加速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生动缩影。在盐田港码头,繁忙的作业景象处处可见。这里见证了华南地区首单保税LNG加注业务的诞生,如今已成为国际航运船舶绿色补给的重要枢纽。

  港口硬实力的跃升,是深圳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石。其中,智能化升级是提升硬实力的关键路径。当前正在建设的盐田港东作业区将创新应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技术,打造更高水平的自动化码头和智慧港口。

  绿色化转型是另一核心驱动力。东部港区LNG接卸和加注服务能力持续提升,2024年LNG接卸量达1336万吨,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深圳港累计完成国际船舶LNG加注业务52次,加注量26.89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55%,还顺利完成全国首次双船同步加注LNG业务,向亚洲东部船舶燃料加注中心稳步迈进。

  保障绿色服务的顺畅高效,同样至关重要。“过去完成一次大型LNG加注,通关环节耗时长达72小时,需提交22份单据。”叶荻介绍,“现在在深圳海关‘入仓检验、出仓采信’模式下,保税LNG出仓环节避免重复取样送检,单据减至5份,时间压缩到8小时,与加注作业同步完成。”

  港区自身的“绿色革命”也在加速。不远处的大铲湾码头,五个主力泊位岸电设施已100%覆盖,船舶接电成功率稳定在90%以上,岸电替代了船舶的柴油发电机供电,有效消除了停泊时的噪声与排放。

  此外,穿梭的拖车队伍也在经历能源迭代,深圳大铲湾现代港口发展有限公司客户服务高级经理宾胜介绍:“目前我们的新能源改造已经达到80%,按计划,今年8月所有场内拖车都会换上更加低碳的电力驱动装置。”

  强大的运输网络与吸引力,是衡量国际航运中心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如今,深圳港已开通275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通达全球6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高效的服务正吸引全球顶尖航运巨头深耕深圳。

  “更令人欣喜的是,今年1月以来,船对船加注从靠泊到离港平均仅需13到16小时,比往年节省3到4小时。”叶荻补充道。

  衡量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竞争力,不仅看硬件和规模,更要看其高端航运生态的繁荣度。从盐田港的智慧升级与绿色枢纽打造,到大铲湾的低碳运营,再到覆盖全球的航线网络与繁荣的高端服务生态,深圳港正以绿色、智能之姿,加速向国际航运中心迈进。

抢占“深蓝科技”创新制高点

  “这一次航行,我们携带了先进的多机种无人机集群、L25C无人艇等尖端装备,将在南海北部实施‘空海潜’三位一体化观测,为发展未来全方位无人海洋观测先行先试,打下核心技术基础。”即将奔赴南海科考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林间说。而这趟“深蓝智能i3航次”的开启,正是深圳联动科研机构、高新企业与科普平台,推动海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逐梦深蓝,科技为舟。当前深圳正围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智能设备、船舶电动化等重点领域,构建“技术研发—中试验证—产业转化”全链条机制。

  “深海装备从实验室到商业化需经历‘数值仿真—水池测试—实体海试’三级验证,周期长达3至5年,导致企业对新兴技术(如深海碳封存)投资谨慎。”南方科技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产教融合部主任栾涛说,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动,成为深圳推动海洋技术成果转化的先行先试之举。

  为此,深圳通过国家深海试验场与“链长制”双向发力——前者压缩技术验证周期,后者串联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破解成果转化瓶颈。

  “为了打通产学研‘最后一海里’,我们正在探索‘科教融汇’模式,向企业开放共享深海科考中心,不仅共享船舶停泊、深海设备测试等服务,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还通过‘深海WiFi’系统与量子通信网络共享实时深海环境数据,并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引导企业参与深海采矿装备等关键技术研发,显著降低了研发成本与风险。”栾涛告诉记者。

  抢占“深蓝科技”制高点,深圳布局长远:联合全国顶尖涉海机构承接国家重大任务,引进国际研发平台,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塑高校海洋学科,为未来储备复合型人才。在深圳大鹏湾畔,一所面向深海的创新型高校正拔地而起。这是正在筹建中的深圳海洋大学,一所以国家重大需求和海洋产业未来发展为导向的全新高校。

  筹建中的深圳海洋大学直指国家战略与产业前沿,将开设海洋新能源、电子信息、工程装备、人工智能等“20+8”产业急需专业,采用“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截至目前,该校团队已推动钛合金耐压舱、深海通信系统等技术落地国产装备,其羽流抑制技术更为商业化深海采矿奠定了基础。

  从产业矩阵的协同发力,到航运枢纽的全球辐射,再到深蓝科技的创新突破,深圳正在向海图强的征程上破浪前行。这座城市的蓝色梦想,不仅是GDP数字的攀升,更是对“海洋强国”战略的生动实践,让中国力量在深蓝疆域绽放光芒。

(本报记者 党文婷 严圣禾 本报通讯员 钟欢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全方位、全维度城市体检,让青岛... 从住房、社区、街区、城区四个方面入手展开全方位、全维度精细化体检,建成区“体检”覆盖率将由42.01...
嫦娥六号月壤研究取得新成果,首...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环球时报【环...
淮北矿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20...   股票代码:600985              股票简称:淮北矿业              ...
全球绿色氢氨加速商业化 多个项... 走进赤峰高新区元宝山产业园,一排排管道纵横交错,超大型储氨瓶屹立,与远处的风力发电机交相辉映,这是全...
桑胜月:请做我的朋友 转自:上观新闻我的学生许是担心我平日寂寞,说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我。哎,微信好友已经那么多了,还有新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