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冯雪玉 刘艳
再现70余载奋斗足迹、光辉岁月
8.2万人次打卡“中国·内蒙古记忆”纪实图片展
从包钢一号炼钢炉启动到沙漠戈壁建起二连浩特,从“红色文艺轻骑兵”驰骋草原到欢腾热闹的那达慕……“中国·内蒙古记忆”纪实图片展借助AI技术,用150幅珍贵图片,带领人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再现内蒙古70多年来的如歌岁月、光辉历程。
6月28日,由内蒙古日报社主办的“中国·内蒙古记忆”纪实图片展在呼和浩特市美术馆开展,当天便吸引了近千人次前来打卡。
“巷陌烟火”“城市印记”“奋斗华章”三个不同的主题,串联起这些珍贵老照片。漫步展厅,仿佛穿越了一条历史的长河。
一幅幅老照片依次陈列,电子大屏滚动播放Ai视频,栩栩如生的画面生动展现了内蒙古不同时期的风貌。有定格历史瞬间的《孵化中的包钢一号高炉》《内蒙古第一台织布机诞生喽!》《我们毕业啦!》,也有展现文化风貌的《欢迎欢迎,辛苦啦!》《棒下生风 球如流星——颇列球表演》,还有记录城市变迁的《新兴的草原城镇赛汉塔拉》《沧桑中山路》《别看楼房小 资格真叫老》……照片无言,背后的故事却能直抵人心。“包钢工人顶着高温辛勤劳作的场景,让我想起了艰苦奋斗的年代。”市民张海峰扫码查看老照片《钢花盛开“青年红旗炉”》的延伸阅读后激动地说,“现在,包钢已实现自动化生产,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一代代工人努力奋斗的成果,更是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乌兰牧骑,这支草原上的“文艺轻骑兵”,寒来暑往70多年,坚持为群众送去欢乐和文明,从“红色嫩芽”到“唱响中国”,这面全国文艺界的旗帜始终高高飘扬。展览收录了乌兰牧骑多幅走基层、到人民中间去的图片。7月11日,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近20名队员走进展厅,青年队员们即兴模仿起老照片里前辈们的舞蹈动作,如同接过穿越时空的接力棒。“老照片不仅是对往昔的深情回眸,更是乌兰牧骑传统薪火相传的生动课堂。”直属乌兰牧骑舞蹈部部长晓雷跟年轻队员们说。
珍贵的老照片打动了乌兰牧骑队员,也打动了一众文艺家。
内蒙古著名书法家马继武、王迺欣看了展览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挥毫题字“忆旧事”“内蒙古记忆”。
“展览为期半个月,参观人数突破8.2万人次,创呼和浩特市美术馆观展人数新高!”呼和浩特市美术馆(书画院)馆长左大宁高兴地说,“展览用充满生活气息和情感温度的影像,触动了观众心底那根记忆之弦,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展览典范。”
光影之处,方寸之间,呈现的是内蒙古昂扬向上、感恩奋进的万千气象。这场跨越时空的影像记忆之旅,成为了现象级文化盛宴,是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的生动实践。
上一篇:全省2.8万劳动者将获免费体检
下一篇:圆满完成12623户农村节能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