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杨萌萌
今天的呼和浩特地区自古以来就属于民族交往融合的区域。这里涵盖了战国时的云中郡,汉代定襄郡,北魏的盛乐城,辽代的丰州城,明代的托托城。
云中郡是赵武灵王在蒙古高原建设的第一座大型城市,他的“胡服骑射”改革,将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影响久远。盛乐城是拓跋鲜卑融入中原的第一座都城,拓跋鲜卑由此开始定居,开启农耕生活,接纳各族百姓。盛乐遗址有战国、汉、唐、辽、金、元各时期的丰富遗迹,印证了这里绵延2000余年的民族交融史。
丰州城是辽代丰州滩上面积最大的城市,矗立至今的万部华严经塔,题记有汉文、契丹文、女真文、畏兀儿文、八思巴文,是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汇聚的实物见证。
公元1571年,驻牧于土默川的蒙古族首领阿拉坦汗被明朝廷封为“顺义王”,同时达成通贡和互市协议,结束了北方近200年的纷乱状态。第二年,阿拉坦汗和妻子三娘子召集能工巧匠,历时3年,在大青山之南的今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境内兴建了归化城。
归化城接纳来自各地的百姓,大家虽然习俗各异,但都能在这里安居乐业,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为归化城后来成为北方重要的商贸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归化城地理位置处于中原与草原的交界,康熙年间,随着边疆政策的调整,归化城作为军事驻防地和商贸中转站的地位得到强化。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清廷在归化城东北处建绥远城,设绥远将军,建将军衙署,归化城和绥远城并立形成“归绥”双城格局,这里成为连接内地与蒙古、俄罗斯的商品贸易核心枢纽。清朝时曾有民谚这样唱道:“从南京到北京,红火不过归化城。”
随着城市的兴盛,随官僚、晋商流入塞上的晋剧等艺术也日渐繁荣。《绥远通志稿》中称:“归化仅弹丸之地,茶楼酒肆大小数十百区。”大观园剧院和民众剧院在当时非常有名。《康熙私访月明楼》画作就取材于归化城的“大戏馆子”。画面正上方的一组戏曲人物,体现出清代晚期民族文化交融之花已经在归绥城绽放。因此可以说,《康熙私访月明楼》是一幅体现民族融合的画卷。
(作者系内蒙古博物院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