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里 古韵悠长
创始人
2025-07-15 03:21:32
0

转自:内蒙古日报

阴山南麓,敕勒川畔,红色故里,古村新姿。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塔布赛村,位于大青山南麓,土默川平原腹地。这里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乌兰夫同志的故乡,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从《敕勒歌》的苍茫牧歌到战争烽火的红色烙印,从古城遗迹的厚重到生态文旅的勃兴,塔布赛村始终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融的缩影。

  从古老的农业村到“红色地标”,从集体经济薄弱到年收入超过20万元,从年接待游客不足万人到突破10万人次……

  如今,塔布赛村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敕勒长歌  “五好”流芳

  大黑河,黄河上游末端的一级支流,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坝顶村发源,以独特的“东—西—西南”流向,蜿蜒流经土默川平原,在托克托县河口镇汇入滔滔黄河。

  塔布赛村曾是大黑河流域的一个侧村,随着岁月变迁,如今虽河道已改,但故道里的砂砾仍述说着往昔水流的走向。

  青山为枕,黑水可依。

  从空中俯瞰,塔布赛村宛如镶嵌在土默川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四周沃野平畴,尽显田园风光之美。《土默特左旗地名志》记载:“塔布赛”,意为“五好”。“塔布赛”原名“塔布子”。《归绥道志》解释为“五”。

  塔布赛村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据传,当时有1户云姓人家最早在此定居。清乾隆年间,山西榆次、代县等地的南、郭、李、孟姓4户人家陆续迁来,他们放牧、耕种,相扶相助,形成了深厚的情谊。

  1965年,乌兰夫同志提议将村名更名为“塔布赛”,意为“五家村好”,象征着民族团结。

  几百年来,各族村民在这里共同生息、互通婚姻、友好相处,正如民谣所唱,“同喝一井水,共赏草地花。”

  燎原星火 永铸丰碑

  盛夏时节的塔布赛村,红村沐日,绿野披辉。主村街道两旁的建筑白墙红瓦,整齐划一,小巷中的传统农舍尽显红色情怀与悠悠古韵。塔布赛村草原星火主题广场上游人如织,人们在图展前驻足,在“三千孤儿入内蒙”主题雕塑旁聆听感人的故事。

  乌兰夫故居,这座18世纪我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农家合院民居建筑,古朴庄重,绿树环绕,现存正房、东西厢房、碾房、磨房等26间。

  塔布赛原驻村第一书记王浩军介绍,1906年12月23日,乌兰夫出生于此,并在此度过青少年时光。1929年,他从莫斯科学成归来后,以故居为据点开展党的地下工作,这里成为内蒙古地区革命活动的重要策源地。

  1941年,乌兰夫故居的大部分房屋被日寇烧毁,仅留下3间正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乌兰夫故居历经多次修缮扩建,成为一个红色文化综合体并对外开放。这里不仅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当年的院落格局,复原了粮场、芷芨滩等生活场景,还新增了展馆、碑亭等设施,通过实物、影像等,生动展现出乌兰夫的童年生活和以家乡为中心开展地下斗争的历程。

  如今,乌兰夫故居是呼和浩特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国家革命老区精神教育基地。王浩军说:“每年有超过10万人次游客来这里接受红色教育。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乌兰夫故居通过沉浸式展陈生动展现革命历史。同时,以乌兰夫故居为核心串联红色遗址,开发2.5公里徒步线路,配套建设红色影院等设施,形成红色研学线路。以‘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为抓手,塔布赛村已经构建起了‘一核引领、两翼联动’的红色文旅新格局。”

  百年民居 乡愁印记

  在塔布赛村东南的小巷深处,有一座300余年历史的传统民居。这座土木结构的老建筑,虽历经岁月侵蚀略显破旧,但其木质窗棂、房檐等构件仍保存完好,清晰地展现出土默特民居的古朴风貌。​

  在百年民居第四代后人王磊磊的引领下,我们步入了这处院落。

  作为塔布赛村最早的合院式民居之一,这座建筑由清代王氏家族就地取材建造而成。历经多次修缮,其柱、梁、椽、檩等核心木构件仍坚固如初。

  延续着传统土木建筑“框架承重、墙倒屋不塌”的智慧,这种延续数百年的营造技艺,在时光洗礼中依然彰显着土默特先民的建筑智慧。整座院落呈南北走向,正房保留着传统的“满面门窗”形制,“仰尘”(天花板)为纯木板铺制。​

  西房火炕边的炕围画,绘制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保存完好。戏曲故事、飞瀑流泉、碧树烟云、楼台亭阁……这些源于山西、河北等地美丽生动和寓意丰富的炕围画,融年画、壁画、建筑彩绘等于一体,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域特色。2009年,炕围画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漫步村中,一椽一檩上镌刻着时光的印记,一餐一饭留住浓浓的乡愁,古井、石碾在诉说着光阴的故事。红歌的嘹亮,二人台的悠扬,整洁的街道,古朴的村民,无不展现着这片土地特有的民俗、民风。

  红色引航  农旅融合

  当大量农村青壮年背井离乡进城务工时,王磊磊却选择带着媳妇支国清回到塔布赛村,开启返乡创业之路。他们依托祖屋和百年民居,遵循“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保护性修缮,将其打造成“活态博物馆”,展示本地传统农具、生活用具、老照片、民族服饰等,讲述塔布赛村的百年变迁。同时,他们打造的“五好农家院及民宿”,成为融合红色教育、文化体验与乡土情怀的综合性平台。

  现年55岁的塔布赛村飞岳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南云飞,是南姓人家的后代。他组织成立了现代化农业合作社,集采摘、种植、养殖、农业科技推广等一体化运营,带动了周边的旅游观光经济。目前,像南云飞这样的合作社共有86家,他们共同成立了土默特左旗农牧业协会。

  协会秘书长康体俊介绍,协会运营的塔布赛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集现代农业研究、生产、展示、科技、休闲、旅游、科普等为一体,园区内建设有景观湖、桥、防腐木景观廊架以及葡萄种植园、果树采摘园等,还进一步整合了乌兰夫故居、国防教育基地、土默特红色文化教育中心等红色资源,形成了“红色教育+多元产业体系”,使“教育—观光—体验—消费”链条更加完善,全乡旅游收入较五年前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农文旅产业的融合激活了塔布赛村的乡村振兴引擎,使“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村庄变景区”成为现实。塔布赛村通过集体土地流转、资产租赁等途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稳定保持在20万元以上,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如今的塔布赛村,以红色文化为魂、生态资源为基、民族团结为脉、乡村振兴为本,勾勒出“红绿共舞、文旅兴村”的振兴蓝图,续写着古老村落的现代传奇。(武峰)

  (本版部分图片由土左旗宣传部提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四川扩大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 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春华)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9部门日前联合发布...
寻甸县暑期露营活动试运营   本报讯 记者罗昆娅报道 近日,寻甸县鸡街镇四哨野歌山牧云草海星空露营暑期活动开始试运营,吸引众多...
思南 外贸订单赶制忙 转自:贵州日报 本报讯(通讯员 冷晓意 记者 吴采丽)裁剪、车缝、烫整、包装、质检……7月10日,位...
古戏台还有“戏”吗 一群大学生...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夏日时节,站在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小吏港一处青石阶上的戏台前,安庆师范大学...
小观看天丨局地40℃以上!盆地... 气象万千,小观看天!小伙伴们,早上好!今天是7月15日,星期二。近期,盆地迎来阶段性高温天气,空气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