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政府采购报
政采荆楚行
编者按:今年以来,湖北省政府采购工作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在推进“整、建、促”三年行动落地生根、深化“一网通办”平台建设、优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等关键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亮眼的“政采”色彩。为深入挖掘、系统呈现湖北政采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密码与实践路径,本报采访组近日赴湖北省展开调研。自今日起,本报推出“政采荆楚行”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缔造“极速变革”
——湖北省打造政府采购数据汇聚平台纪实
■ 本报记者 郑杨 马金眈
“过去跨市投标,光CA锁就得备三四把,每次开标都得派人连夜赶路前往。现在坐在办公室,只需一个账号、一把CA锁、一个平台,就可以实现全省项目随便投。”湖北卫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高扬道出了湖北政采生态的深刻变革。当他轻点鼠标完成鄂州华容区政府食堂食材配送项目的远程签章时,时钟显示:距离项目启动仅过去5小时。曾经需要数周奔波的采购流程,如今被压缩至一个半天。
缔造这场“极速变革”的背后,是湖北省财政厅打造的政府采购电子交易数据汇聚平台。这把“金钥匙”解开了困扰政府采购领域长期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直击数据壁垒的体制核心,用全省统一的“数据高铁网”重塑政府采购基因。
金线穿珠构筑智能中枢
曾几何时,湖北各地的政府采购交易系统如同散落的群岛,不同的技术标准、各异的接口规范,筑起无形的数据高墙。供应商为参与不同市县项目,不得不重复办理CA证书,奔波于多地之间;代理机构在多个交易系统间切换;监管部门面对碎片化信息,难以穿透采购全流程。数字化转型浪潮下,这些痛点日益突出。
如何能够让交易数据在不同的系统之间无障碍流通、有效可用?成为湖北省财政部门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
“打破信息孤岛的核心,在于统一数据的‘度量衡’,涵盖数据接口、数字文件、系统建设等全方位统一要求。”湖北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政府采购管理处处长牛庆义道出了破局方向。
围绕这一目标,湖北省财政厅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结合各地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深入一线开展摸底调查;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力求在实现市州系统并网运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各系统的原有功能特色;为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多次公开征求意见,广泛吸纳各方智慧进行修改完善;研究制定全省统一的政府采购电子交易数据标准:摒弃传统PDF格式,以国产OFD文件为载体,让可视化文件与底层数据深度交融,确保每项交易信息精准锚定……
牛庆义也坦言攻坚之难:“统一电子交易数据标准,确实是我们前期工作的最大难关之一。毕竟各参与主体已长期运行既有体系,打破惯性、重塑习惯,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困难。”
为减轻转型带来的阵痛,湖北省财政厅采取灵活的工作安排,不搞“一刀切”,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过渡期,存量项目可在原系统中完成。
有了统一的“轨道”,数据的高速流通与汇聚才有了可能。湖北省财政厅政府采购管理处三级调研员李进向记者比喻道:“平台就像一个‘超级交通枢纽’,实现了数据的上通下达、互联共享。平台建立的全省统一的主体信息库,能够让采购人、供应商、代理机构可以‘一次注册,全省通行’,告别重复认证的繁琐。而构建的‘政府采购签章助手’则让各CA厂商可以规范接入,打破了‘万锁不相通’的历史。供应商手持‘一把钥匙’,即可开启全省所有采购大门。”
为确保这座“交通枢纽”坚不可摧,该平台还设置了数据接入时的双重安全闸门。即所有接入系统需通过严苛“安全体检”,平台对数据结构规范性与逻辑性进行双重验证。
当武汉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振东远程完成外地投标时,他感慨道:“以前像‘打游击’,现在一个证书全省通行,我们节省了好多成本,效率也提高了。”
“一网两化三通”释放乘数效应
全省政府采购从“周”到“时”的效率飞跃,其背后是“一网两化三通”的智能化运转——全省“一张网”无缝覆盖集中与分散采购,“数字化与远程化”双轮驱动,CA锁、交易文件、主体数据三重互通自由无碍,让这场数字化变革释放的红利清晰可感。
点击进入平台,映入记者眼帘的,是省政府采购执行情况的最新数据——屏幕中央的省电子地图构成视觉核心,18个省本级、市州的光点密集闪烁,其中“省本级”以1708个采购项目,成为今年目前全省最高值。
环绕地图的五大数据模块同步运行。230亿成交金额的庞大基数正被转化为精准治理的刻度——每一个跳动的数字,都在重构政府采购的速度与边界。
左上方的板块中呈现关键指标:截至目前,2025年湖北省已累计完成8908个项目,节约率达到6.21%;左中、下方的饼状图正直观呈现,服务采购已占比50%,竞争性磋商在采购方式分布中占比持续攀升;右侧滚动的数字刷新着全省开标进程——今日开标数为125个,开标的具体项目信息正在滚动更新。
“看这里,”李进轻点屏幕,记者看到在与执行情况并列的供应商画像里,湖北省空间规划研究院的中标轨迹瞬间展开:“这是目前成交项目最多的供应商,金额已经达到3700多万元了。同时,通过代理机构画像以及采购人画像,我们也能实时掌握省代理机构执业情况和采购人项目执行情况。”
依托平台,湖北省全流程数据形成完整“数字镜像”,而监管领域更迎来“火眼金睛”时代。
在罗田县财政局,系统自动扫描出采购文件中隐藏的排他条款,实时触发预警,将监管节点大幅前移。浠水县通过对照政府采购活动负面清单,设置合规性、时效性等预警条目32条,对采购活动实时监控和智能预警,确保143个政府采购项目全部按期完成。从计划备案到合同履约,系统还对所有政府采购项目建立电子台账,为3起投诉事项证据调取和及时处理结果提供强力保障。
深水攻坚锚定智能未来
自2024年初平台试运行以来,变革浪潮已席卷荆楚大地。全省市州尽数接入,11家交易系统同台汇聚,2.56万个项目高效流转,成交金额突破600亿元大关……
当数据洪流冲破旧有藩篱,打破信息孤岛窘境,改革红利迅速显著释放——省、市、县三级系统高效互联、远程异地评标成为常态、供应商制度性成本大幅削减、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谷城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供应商大多是本地的,现在外地的多了,竞争更激烈了,价格下来了,质量反而上去了。就拿我们采购的一个救灾项目来说,以往这类项目只有三四家投标,这次吸引了十几家,最终中标的还是一家来自云南的优质供应商。”
“听到系统为市场主体,特别是内外地供应商打开了更广阔的大门,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机会,我们特别欣慰。”牛庆义说。
但同时,新的挑战也在深水区浮现。
“平台确实给了我们很多便利,”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资产处处长胡拓坦言,“但在实际操作中,也会遇到卡顿、数据同步有延迟等问题,加上操作新平台有些生涩,这些都会影响到政府采购活动效率。”胡拓点出了部分市县在拥抱新技术时面临的实操困扰。还有跨区域参与度提升的喜人景象背后,也隐含着对平台跨区域协同能力和智能化水平的更高要求。
“平台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高度重视。”牛庆义告诉记者,“已在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包括进一步提升基层用户的操作便捷性,确保数据高速路的畅通无阻。未来我们也在考虑如何运用更先进的技术赋能平台,打通更多环节、实现更深层次的智能化管理,让政府采购更加高效透明、惠及各方。”
而这些工作如何具体落实?记者从省财政厅了解到,将在已实现省、市、县三级互联的基础上,努力协同相关部门,细化跨区域业务协同规则,并着力破除财政、公共资源交易、审计等部门间的“数据篱笆”,打通协同共享的“最后一公里”,让数据在更广阔的领域自由流动。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平台AI在智能评标、复杂条款识别等场景的应用深度仍有提升空间。”李进表示,“这恰恰为下一步工作锚定了突破方向。我们期待通过持续迭代,推动系统向更简单、更智能、更高效的形态演进——这既是技术升级的目标,更是服务市场主体的承诺。”
为此,湖北省财政厅正积极谋划拓展AI的应用疆域,强化数据治理根基,以“全流程覆盖、全链条管控、全智能赋能”为理念,为平台锻造更强大的“火眼金睛”——使其能更精准地识别采购文件中隐藏的排他条款,并打造动态评估供应商信用的“智慧大脑”,让智能化的触角深入到更复杂的业务场景。
当数据在荆楚大地自由奔涌,这份“数智答卷”不仅重塑着营商环境生态,更以其开拓性的“湖北方案”,为政府采购现代化改革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路径。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