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誉为“中国海防导弹之父”,在他身上,有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创始人
2025-07-14 21:48:16
0

转自:科普中国

2025 年 5 月 30 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航空工程专家梁守槃之子梁珪宣在 2025 科普中国说 530 科技工作者日特别场“跨越时光的科研接力”带来演讲《科学家的人生片段——梁守槃的故事》,讲述中国航天历史上,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以下是梁珪宣的演讲节选:

翻开中国航天史,有这样一段记载:1958 年,任命梁守槃同志为“1059”地对地导弹总设计师。这短短一句话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延续数年的故事。

故事要从 1955 年说起。

那一年,钱学森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防建设成为重中之重。钱学森回国后,毛主席在一次接见中问他:“我们能搞导弹吗?”钱学森没有直接回答“能”或“不能”,而是反问:“为什么不能?”正是这句话,坚定了党中央搞导弹的决心。

1956 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当时中苏关系还非常好,苏联援助了两枚 P-1 导弹(德国 V-2 导弹的仿制品),作为中国导弹事业的起步教材。

1957 年,考虑到 P-1 导弹可能不够用,中国决定引进更先进的 P-2 导弹,苏联表示可以帮助中国仿制 P-2 导弹,由他们提供样品和图纸资料。1958 年,两枚 P-2 导弹、全套图纸和苏联专家组抵达北京,中国正式开始了导弹仿制工作。

然而,谁来担任总设计师却成了难题。当时有人质疑:“整个五院只有钱学森见过导弹,你们谁见过?你们只能靠苏联这根‘拐棍’。”还有人建议等留苏学生回国再开始仿制,以减少浪费。但中央认为国防形势紧迫,不能等。

于是,在这个背景下,父亲梁守槃被任命为仿制 P-2 导弹代号“1059”)的总设计师。之所以代号“1059”,便是要在 1959 年 10 月,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完成仿制工作。

1958 年,仿制工作正式启动。但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合作逐渐变得消极。一次,导弹需要一个环形高压钢瓶,这个高压钢瓶是需要用冷轧钢板进行焊接制作但当时中国炼不出合格的冷轧钢板,向苏联订货,苏方却以“生产线已满”为由拒绝,称要等三年。

父亲仔细研究环形高压钢瓶的全套工艺后发现,钢瓶在焊接后需进行 700 摄氏度以上的回火处理,实际上已将冷轧钢板变为热轧钢板决定使用国产热轧钢板制造钢瓶,成功解决了这一关键技术问题。

类似的问题接踵而至。导弹需要不锈钢容器盛放硝酸和过氧化氢,但当时中国无法生产这种不锈钢。父亲从篮球中获得灵感,提出用铝做内胆、钢做外壳的双层结构,既耐腐蚀又承压,实验成功,再次突破技术瓶颈。

1960 年,苏联专家全部撤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当年下半年成功发射了首枚“1059”导弹。

“1059”导弹的设计过程中,父亲又接到了新的任务——“我们不能永远仿制,要走自行研制的道路。”

父亲结合当时的情况,提出了“反设计”的方法,要求研究人员,不仅要搞清弄懂图纸上的技术细节,还要学会“反设计”,即先进行理论计算,然后将结果与实物真实数据作对比,以判断所学知识是否足够正确。这个反设计培养了我国自己的科技队伍,让我国的科研人员在后期可快速切换至独立自主研发的状态。

也是得益于“反设计”法,我国成功研制出“海鹰 2 号”导弹,射程超过 100 公里,解决了中国渤海湾海防的关键问题。

父亲一生身体力行,始终坚信:实事求是、认真做事自立自强。他的故事,是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的缩影,也是一代科技工作者忠诚、智慧与担当的真实写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德尔未来:预计2025年上半年... 德尔未来(SZ 002631,收盘价:4.86元)7月14日晚间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
上海雅仕:预计2025年上半年... 上海雅仕(SH 603329,收盘价:11.64元)7月14日晚间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5年半年度...
氧化铝夜盘收涨约1.2% 转自:财联社【氧化铝夜盘收涨约1.2%】财联社7月15日电,国际铜夜盘收跌0.33%,沪铜收跌0.3...
唯科科技:利润分配股权登记日为... 唯科科技(SZ 301196,收盘价:70.46元)7月14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实施权益分派股...
芯原股份拟使用3.85亿元募集... 来源:中访网财观中访网数据  芯原微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88521,证券简称: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