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龙头大企,能不能别再打价格战了?
创始人
2025-07-14 20:57:09
0

如此残酷的价格战是中国市场独有,向下内卷没有赢家。

本以为外卖价格战消停了,没想到春季战争才刚结束,夏季战争又开始打响。

7月2日,淘宝闪购启动总额高达500亿元的补贴计划。作为回应,美团也从7月5日开始,发放大量大额外卖红包券。7月8日,京东外卖宣布正式启动“双百计划”,承诺投入超百亿元扶持更多品类标杆品牌销量破百万。7月12日,美团宣布创下1.5亿日订单高峰,而淘宝闪购和饿了么,在14日也宣布继续保持8000万日订单峰值,显然多方混战下外卖行业又陷入到价格战内卷困局,市场秩序再度面临低价冲击。

这样的“囚徒困境”,在汽车制造等传统行业已出现过多次。刚刚过去的第二季度也是汽车价格战最激烈的一个季节。据不完全统计,仅2025年前4个月降价车型就超过60款,5月更是激增至百余款,部分车型降幅超过5万元。汽车以降价促销在2022年之前不过是一个辅助促销手段,该年全年才有95款车降价,但是此后降价越来越频繁,2023年达到148款,2024年为227款,今年则有可能突破300款。

有人说,价格战是商场竞争的常规动作,无可厚非。其实我们看看国外同行业的市场,就明白中国的价格战太过了。美国去年年底新车平均价格是48205美元,2023年2月则是47244美元,这期间还上涨了2%左右;欧盟的电动汽车均价,2015年为4.9万欧元,2024年则为5.6万欧元,这期间上涨了14%左右。

放眼全球来看,在电商领域,虽然亚马逊遭遇了速卖通、Shopee、TikTok Shop的强力冲击,但是大家都是努力在做商业模式、供应链等方面创新,虽然我们可以看到亚马逊和沃尔玛不时竞相搞促销,但是这种自杀式降价冲锋,还是几乎看不到的。所以,这两年的中国某些领域市场的价格战,在全球市场属于孤例。

当然不可否认价格战也有积极作用,比如可以迅速实现对消费者的市场教育,但是总体看是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对整个产业是得不偿失。

其一,降低行业利润,影响整个行业的创新升级。比如汽车价格战严重拖累了供应链企业,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汽车零部件采购价连年按10%-15%比例持续下降,供应商净利润率已从2015年的9%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3.8%,本属于高附加值行业的汽车产业,其利润却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同时,车企向供应商付款周期也被大大拉长,比如某著名车企的付款周期2020年是118天,2024年则延长到295天,已经严重超出180天的警戒线。

这种问题同样也反应在外卖行业,财大气粗的电商平台携资杀入,大打价格战赚得满堂喝彩的背后,是整个餐饮生态要付出代价。比如,第一批外卖“百亿补贴”大战中,就曾出现过新平台让商家分摊补贴成本的不当之举。根据国家质监总局下属的《中国质量万里行》官方公众号的报道,某新平台的满15-14活动,商家需要承担5元;另根据哈尔滨电视台官方微博的消息,某家外卖商铺在新平台日营收为358.58元,但是需要承担27.2元的运费补贴,89.24元的货款补贴,到手金额不过233.24元,扣掉了大概四成利润。

现在这一轮新的大战,补贴规模升级到了五百亿量级。虽然看起来,现在是平台请客、商家和骑手增收、消费者占便宜的好事。但也考虑到这种超量补贴带来的负外部性:

一是低出成本价格的补贴,短期固然奏效,但长期无法持续。最后成本转移,极有可能是平台、消费者、商家、骑手四方多输;

二是补贴机制可能存在扭曲公平竞争的问题。新平台为了冲击单量峰值,将补贴、运力都倾斜向大型连锁品牌,这种补贴逻辑和政府普惠性消费券是截然不同的,也会对中小餐饮企业造成冲击。

平台企业和终端制造龙头,作为行业链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端,理应探索一条互利共赢的模式,这才是尽到了社会责任,而不是依仗自己的地位去干这种为了一己之理,而绑架胁迫整个产业链的事情。

其二,打价格战的企业自身很难获得好处。从今年已经进行的两次外卖价格战开,只要是战火一旦点燃起来,无论是对发起价格战的京东或淘宝,还是被动应战的美团,股价都下跌,市场本身不看好这个行为,不认为这对企业有什么长远益处。比如,第一波价格战开始前,京东股价是146港元,开打十天后,即降到124港元,现在仍在123港元低点;这轮价格战开始后,阿里巴巴的股票也有4%左右的微降。

投行预计淘宝外卖每单亏2.7元、即时零售每单亏3.7元,京东外卖亏损6元左右,高盛估计今年淘宝将因外卖业务将亏损410亿元,京东亏损300亿元,美团利润将下降250亿元,并且价格战带来的长期收益前景也看不到。

新平台切入外卖,有价格竞争的路径依赖也不难理解,毕竟这种补贴大战在中国互联网商业竞争史上出现过很多次,也确有成效。但外卖是个需要长期投入的高度本地化生意,所有的补贴到最后,都会转化为供给、履约这张网络的竞争。供给和履约网络更扎实、消费体验更稳定的平台,最终才能胜出。

可以说,这是一场商业长跑,而非短期的补贴之争。并且根据投行机构的预测,即便是淘宝、京东投入如此大的成本打价格战,市场占比格局其实并没有根本改变,以6.18大促后客单价X单量的角度来看,美团、淘宝和京东的日均销售额分别为27亿、5.2亿及3.5亿,按照这种口径计算,三者的市场份额约为7:2:1,美团占主导的地位仍旧未被改变。

其三,消费者其实也未必获利。尽管表面上看消费者在价格战上获利,其实产品降价都是以牺牲质量和安全性为代价。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今年早些时候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诚地说:“什么样的工业产品能降10万还得到质量保证?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现在已经被曝光的偷工减料做法有:将汽车高压线束材料“铜改铝”,关键传感器(如激光雷达)的数量被大幅缩减, 大量车企放弃投入成本进行复杂的内部结构支撑研究、人体工学优化和耐久性测试,转而采用简单“一软到底”的填充策略,具有优良隔音、隔热性能的镀层玻璃被替换为普通玻璃,甚至厚度也被削减。尽管这两年车企都在宣传自己的种种“黑科技”,但是整车质量实质上是“明升暗降”。

在外卖行业也是如此,试想有哪个商家店铺可以长期支撑3元奶茶、5元咖啡、8元炒菜这种价位呢?最后只能是减量降质,以牺牲顾客的体验感为最终解决出路。外卖订单激增给商家供给、履约稳定性带来极大挑战。更何况,餐饮消费是个有限需求市场,并非无限需求市场,补贴投入再多,消费者对于茶咖和餐饮的需求是有上限的。

最终,支撑一个企业真正发展的在于科技创新、服务创新,这样的企业才能真正赢得尊重和投资市场的信心,试图用价格战获得市场是一个野蛮粗暴的机会主义行为。就在上周末举办的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坦诚地说:“奇瑞也曾经跟了价格战,也参与了内卷“,不过他进一步反思道:质量的排名比销量重要,利润的排名不如创新重要,我们更要品牌、要创新、要管理变革、要质量和服务升级。他还说,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技术突破,都需要时间和耐心。电商平台也要避免造节的流量思维,只是一味补需求,而忽视运力、供给网络的建设。

笔者讲这些也并不是在苛求我们的企业,根据欧盟记分牌的2024年度企业研发强度排名报告,亚马逊支出为852亿美元,支出额全球第一,超过了谷歌和苹果之和,研发投入比为14%,而国内电商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远远不如亚马逊,美团和阿里都在7%左右,最低者如京东,2024年投入比仅为1.6%左右。而且在今年2月,阿里刚刚宣布要未来三年要在AI上投入3800亿元,结果转头就砸了五百亿在外卖补贴上。试想这几家平台如果把今年打价格战的近千亿投入的一半用于AI开发,或者是投入到国际市场加快出海,这又是一个什么结果呢?

当然,这种企业如此向下内卷,跟过去我们的产业政策、资本政策及科技产业政策也有关,政府也应该适时调整这些政策,给企业向上发展的空间和安全保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水渔业:预计2025年上半年... 中水渔业(SZ 000798,收盘价:7.86元)7月14日晚间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
伊朗高官:以色列将为企图暗杀伊... 据半岛电视台当地时间13日报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伊朗高级官员表示,以色列将为暗杀伊朗高层领导人的行...
夏“虫”来袭,驱蚊防虫用品走俏 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 吴红梅 文/摄 通讯员 吴菲) 近日,记者走访衢州市区一些超市、日...
北辰实业:预计2025年上半年... 北辰实业(SH 601588,收盘价:1.86元)7月14日晚间发布业绩预告,预计公司2025年上半...
创新医疗提名陈文强为第七届董事... 来源:中访网财观中访网数据  创新医疗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2173,证券简称:创新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