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但今年的“火”烧得格外猛烈。自7月初以来,一场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高温热浪强势笼罩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黄淮、江淮、江汉、江南等地高温日数普遍达到5~8天,部分地区甚至持续9~12天。大地在烈日的炙烤下持续升温,热浪滚滚。
截至7月13日,黄淮东部、江淮、江汉东部、湖南北部、贵州东部、陕西关中以及吉林东部等地,共有150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突破了当地7月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在山东东部、江苏中北部等核心高温区,有15个站点的气温打破了建站以来的历史高温纪录。
高温持续 南北“烤”验各异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博表示,未来十天,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汉及陕西关中等地的高温将持续,预计有4-7天日最高气温超过35℃。15-16日将达到此轮高温的“巅峰时刻”,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将达到39~42℃。此外,四川盆地、江淮、江南、华南等地也将在15-17日出现阶段性高温天气。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高温天气过程中,南北地区体感温度存在差异显著:北方高温以“晴晒炙烤”为主,烈日当头;而江淮、江汉及其以南地区,在西南暖湿气流的裹挟下,空气湿度高,“闷蒸感”将导致体感温度超过实际气温。
高压系统持续“控场” 全民防暑刻不容缓
张博表示,引发此次持续高温的根源在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的稳定维持。在它们控制下,气流下沉产生显著的增温效应,造就了这轮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高温天气。
张博特别提醒,本轮高温天气预计在21日起将明显缓解。面对高温热浪,张博建议公众务必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减少高温时段户外暴露时间,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与剧烈运动;户外工作者须避免高温时段作业,落实防暑措施,穿戴防晒衣物,警惕皮肤灼伤,主动、规律补充水分。特别关注老人、儿童、孕妇、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等脆弱人群,确保居室通风或使用空调等降温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