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平“AI率”的连环坑,不能只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有多措并举、深挖病灶,才能让“代降AI率”灰产自动遁形,成为学术创新的助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丁铁
“花3元小工具把AI率从78%降到3.26%”“AI降重,一分钟完成从100%到5%”“去除AI写作痕迹,推荐给所有烦恼的大学生”……这个毕业季,AIGC率(生成式人工智能参与度)检测新规落地,在强化学术诚信的同时,也带来了AI率焦虑,客观上催生了降AI率服务。
今年,许多高校首次将“AI生成内容检测”纳入毕业论文审查环节。多所高校发布通知,要求人文社科类论文AI生成内容占比不超过20%,理工医科类不超过15%。《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为将AI率降至学校要求的安全范围,不少学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反复修改论文。学生绞尽脑汁降AI率,只为“向AI证明自己不是AI”以获得答辩资格,由此催生了“代降AI率”的隐秘灰色产业。而随着相关服务在电商及社交平台悄然兴起,服务效果堪忧、猫腻重重、维权无门的连环坑也随之出现。
“专业降论文AI率”服务让论文AI率不降反升,3元小工具实为每千字3元,只管降AI率却将学术论文改得“像在说相声”,收到定金后就拖延甚至失联。一坑接一坑,坑坑不重样。“代降AI率”能有生存空间,学生滥用AI首当其冲,但棒子显然不能只打在学生身上,治理也不能只盯着灰产。当前学术评价体系对AI的定位模糊,既未明确使用边界,也未划定违规红线。一些高校的《学术规范管理办法》笼统要求“合理使用AI工具”,却无具体标准和操作细则。制度的粗疏让部分学生误以为只要AI率达标即可,甚至将AI生成内容直接拼凑成论文。
与此同时,现有AI检测工具的准确性饱受诟病,技术标准缺失导致检测沦为“开盲盒”,反而成为部分人规避责任的“挡箭牌”。目前,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尚未将AI生成内容纳入规制范围,这也助长了利用AI生成论文、花钱降AI率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在多方面因素作用下,“代降AI率”的隐秘灰色产业有了可乘之机,将学术诚信异化为“交钱过关”的交易。
因此,填平“AI率”的连环坑,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方面,要不断强化诚信教育并在课程中增设AI伦理模块;另一方面,也需进一步优化AI率检测技术,提升检测的精准度与可靠性。当然,在AI应用日渐深度融入生产生活各领域的时代,更重要的是尽快弥补法律法规缺口,细化AI使用规范,建立全国统一的检测标准,并将“违规使用AI”纳入学术不端认定范围。只有多措并举、深挖病灶,才能让“代降AI率”灰产自动遁形,成为学术创新的助力。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