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7月14日电 古都夜色中的金色希望,在北魏京华、辽金西京的历史画卷中。而云州区,作为镶嵌在山西大同这座千年古都的璀璨明珠,因一朵金色小花而闻名遐迩——那便是被誉为“忘忧草”的黄花菜。
盛夏时节,随着夕阳最后一抹余晖消失在桑干河畔的天际线,云州区西坪镇唐家堡村的万亩黄花地渐渐被柔和的月光覆盖。此刻,这片孕育着希望的田野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刻——夜采黄花。
“唰唰唰”,夜色中传来有节奏的轻响。唐家堡村村民唐万轻捏黄花的底部,“轻轻一旋,一朵完整的黄花便落入篮中”。为了确保黄花的品质,采摘工作必须在夜间进行。
夏文龙 摄“因为高品质的黄花是未开放的花蕾,一旦见到阳光,黄花会迅速盛开,其经济价值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需要赶在黄花绽放前完成采摘。”唐万说。
此时的云州区已经连续下了几天的雨,天刚刚放晴,唐家堡村500多名采摘农户们便身披雨衣,头戴头灯,“咯吱咯吱”的雨靴声在田间此起彼伏。
凌晨2点30分,万籁俱寂,只有知了不知疲倦的鸣叫声。唐家堡村的夜空已经闪烁着点点星光,那是采摘工们头上佩戴的射灯。与以往不同的是,在黄花田的两端,由国家电网山西电力(大同云州)太行黎明金牌共产党员服务队和青年突击队组成的“两队”成员正在紧锣密鼓地为照亮黄花田做准备。
“大家加把劲!争取30分钟内让所有灯光亮起来!”“两队”成员苑云龙高声喊道。
刚刚完成紧急抢修任务的他,顾不上休息,便带领李军、张全生等8名队员,亮出了“秘密武器”——三盏180瓦、5盏50瓦的应急照明灯、1台400千瓦的发电车和2台7.5千瓦的发电机。
“一二三,亮灯!”刹那间,在灯光的映射下,万亩黄花田宛如灯火闪耀的足球场般壮观。
“太好了!这下可亮堂多了!”来自山东的采摘工张琴激动地说道,“现在有了照明设备,采摘效率也提高了很多!”像张琴这样的外地采摘工大多来自河南、山东等地,正与时间赛跑进行采摘。
夏文龙 摄在云州区的另一端吉家庄村,晚上10点钟,数百盏头灯已然在田间亮起。这里的战斗号角吹响得更早——为了抢摘最鲜嫩饱满的花蕾,制成对时效要求近乎苛刻的“冰鲜黄花”,300多名采摘工必须争分夺秒。
与此同时,吉家庄村的田埂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助农”行动正在进行。国网大同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联合云州区供电公司的“两队”成员们正专注地围着两架M300大型无人机忙碌着。
“接口方向确认无误,一定要绑扎牢固,跟着无人机的移动轨迹移动线盘。”无人机班班长高筑反复检查着无人机与电源线的连接点。
“无人机应急照明灯的功率是200瓦,可以照亮3亩黄花田。”高筑说,“无人机的续航大概为40分钟,再加上挂了1千克的灯板和线缆,需要紧密的配合才能完成工作任务。”
“准备完毕,准备试飞!”高筑果断下令。伴随着旋翼的轰鸣,承载着明灯的2台无人机缓缓升空。一人控制无人机航线,另一人负责同步收放供电线缆,确保灯光跟随移动。
明亮的灯光下,饱满的黄花蕾清晰可辨。吉家庄村黄花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生进由衷赞叹:“供电公司这招真管用!照着这光亮,一人一晚上能多摘20多斤黄花,实实在在增加了收入!”
天刚蒙蒙亮,大同市云州区黄花收购农业合作社便开始了紧张忙碌。“称重啦!”“35斤,113块,1斤3.2元!”现摘现卖、现款结算的模式,让种植户吃下定心丸。
夏文龙 摄“企业现有黄花菜全自动生产流水线2条,冷库1000平方米,年加工黄花新菜1800吨,到处都是用电的地方,企业从没有因电力问题影响生产。”大同花倾城田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旗深有感触地说。
大同市现有黄花26万亩,国网大同供电公司始终将服务当地黄花产业用电及百姓需求放在首位,先后为唐家堡村、吉家庄村等63个行政村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38.4公里,为供电区域内的350多处机井提供了稳定的动力电源,以优质服务擦亮共产党员金色名片。
夜色渐退,晨曦微露。在大同供电公司“两队”成员彻夜守护的灯光下,一篮篮金黄的黄花菜驶入了渐亮的晨光,奔向收购点。这不仅是一篮篮黄花,更是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希望。正如那彻夜不灭、遍布花田与天空的别样“星光”,让“忘忧草”真正绽放为绚丽的“致富花”。(完)(陈少华 鲁红兵 王文正 薛云霞)